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踏犁

古代从耒耜衍化而来的翻土农具。汉代称蹠铧,唐代称长镵,踏犁之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后世或有称脚犁者。其柄上有横把,下有踏脚,下端装有金属犁铧,使用时用脚将犁铧踏入土中,向后扳压犁柄,将土翻上来,因用足踏,不需畜力牵引,故称踏犁。其形制和源流,记载较详。踏犁在农业中发挥较大作用是在宋代。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北宋政府曾于淳化五年(994)和景德二年(1005)分别在黄淮地区和河北地区两次推广踏犁。

古代从耒耜衍化而来的翻土农具。汉代称蹠铧,唐代称长镵,踏犁之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后世或有称脚犁者。其柄上有横把,下有踏脚,下端装有金属犁铧,使用时用脚将犁铧踏入土中,向后扳压犁柄,将土翻上来,因用足踏,不需畜力牵引,故称踏犁。其形制和源流,记载较详。踏犁在农业中发挥较大作用是在宋代。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北宋政府曾于淳化五年(994)和景德二年(1005)分别在黄淮地区和河北地区两次推广踏犁。据说“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䦆耕之功则倍”。踏犁在西南一带颇为流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门》记载了踏犁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法:“(广西)静江民颇力于田。其耕也,先施人工踏犁,乃以牛平之。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为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垄悉成行列,不异牛耕。”至今在广西壮族、瑶族,贵州水族、苗族、侗族,云南傈僳族,四川甘洛县的藏族中间仍在流传使用,在山区农业中还在发挥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