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

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③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④合理配置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做到耕作、林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造林种草与封山育草相结合,治理、管理与利用相结合;⑤在实施顺序上,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⑥在效益上,要投入少、产出多,要有经济效益

对受外营力破坏的水土资源采取的全面整治措施。外营力指水力、重力和风力等。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

水土流失类型

按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可分为:①水力侵蚀。由水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有面蚀、沟蚀、山洪和岩溶侵蚀等几种形式;②重力侵蚀。土壤、成土母岩或风化岩体在土体水(或入渗水)和重力的直接作用影响下发生的重力侵蚀,包括有泻溜、崩塌、滑坡等形式;③风力侵蚀。风力是侵蚀的动力,破坏地表土壤、母质或其他组成物质,并使之转运或堆积,特点是土沙搬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十分严重;④冻融侵蚀。在水的冻结和解冻的物理变化作用下造成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冰川地区。

根据外营力在某一区域作用的大小,可将中国划分为三大水土流失类型区,见图。

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风力侵蚀发生于气候干旱、雨量较少的沙漠地区。大部分年降水在200毫米以下,气候变化剧烈,蒸发量大,一般在1400~3000毫米,风力强劲,造成强大的风力侵蚀。中国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陕西、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地区。

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图

冻融为主的类型区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有现代冰川的高原、高山地区。

水力侵蚀(包括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侵蚀)为主的类型区(Ⅲ)除以上两个类型外,所有山区、丘陵地区均为此类型区。中国水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有15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6%。大体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连成一条线的以东广大地区,包括有西北黄土高原;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区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丘陵和云贵高原。其中的黄土高原区绝大部分处在黄河中游,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综合治理规划

在治理实施前必须进行规划。规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严格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②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③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④合理配置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做到耕作、林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造林种草与封山育草相结合,治理、管理与利用相结合;⑤在实施顺序上,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⑥在效益上,要投入少、产出多,要有经济效益,也应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宏观规划

以大流域或以行政区(如中国的省、地、县)为单元作出的规划。这种规划涉及的地区较广,单元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其主要任务是:①在综合治理考察的基础上,对全单元进行系统和全面分析,依据社会生产力配置和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划分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类型区;②根据各类型区的特点和优势,拟定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的方向,确定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措施和大体的实施安排;③对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科学分析评价。

微观规划

以小流域为单元或以乡、村为单元的治理规划,治理的面积较小。主要任务是:①在宏观规划指导下,认真总结当地水土流失地治理的经验教训,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具体地确定农牧林生产用地的适宜比例和布局;②优化配置各种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措施及实施顺序;③妥善安排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进度,做好人、财、物的综合平衡;④做好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预测和分析评价,必要时设置一定的监测设施。

治理措施

主要采取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

耕作措施

主要有:①结合耕作,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度,以拦蓄地面径流、减轻冲刷、保持水土。如等高耕作、带状间作、沟垄种植、区田、圳区、水平犁沟等。②采用增加地面覆盖度的耕作方式、栽培方法,以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如宽行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③采用覆盖耕作、免耕法或少耕法来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林草措施

植树种草可增加地面植被,有保护坡面土壤不受暴雨径流冲刷和栽培保土发展生产,改变小气候的作用。水土保持林大致可分为防风固沙林、峁顶防护林、坡面防护林和沟底防护林等。防风固沙林主要应用于风沙地区,峁顶防护林、坡面防护林和沟底防护林主要用于丘陵山区。水土保持草亦可依据具体实施方法的不同分为种草和育草两种。种草主要用于原来无草的荒山、荒坡上或耕地上的草田轮作,草田带状耕作;育草主要用于原有草地遭到破坏和退化了的残存草地。

工程措施

主要有:①治坡工程。根据不同地面坡度和作物及不同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地采用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地埂、水平沟、水平阶、地坎沟、水簸箕、卧牛坑、鱼鳞坑等。此外还有坡面蓄水工程,如水窖、涝地等。②治沟工程。沟蚀是面蚀的发展和继续,因此,要在治坡工程的基础上实施治沟工程,按其作用可分为谷坊、淤地坝和小水库三种。③护岸工程。可分成护岸堤和导流堤两类。

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中,各项措施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功用和适用条件。因此必须区别不同的治理类型、不同的土地利用情况,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地组合和布局,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用地,使治沟与治坡相结合,耕作、林草、工程等措施相互结合,骨干工程与一般工程结合,治上游与治下游有机地结合,建立综合防治体系,发挥群体作用,才能使它们在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系统中充分发挥综合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