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白暨豚非正常死亡数明显增加,据对洪湖—芜湖局部江段统计:当年累计死亡20头,其中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占整个死亡数的95%。保护与增殖 首先应积极向广大水上作业渔民、船员进行科普宣传,发现误捕、滚钩致伤或冲滩搁浅的白暨豚应立即救护。救护时严防江水、异物进入鼻孔;要不停地用江水喷洒体表,防止皮肤干裂引起死亡。航道部门爆破浅滩、暗礁前要先用声响驱赶白暨豚,避免引起伤亡。
按照白暨豚的生态习性,保护和改良其栖息环境,限制无计划捕捞,使其能够自然繁殖,从而达到保护白暨豚资源的目的。
白暨豚仅产于中国长江,是世界性珍贵水生哺乳动物。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体型同鱼极相似,皮肤细腻且富弹性,因而游速很快;视觉退化,但回声定位系统发达,靠自身的声纳系统沟通信息,探测环境,寻找食物。这些在军事科学、航空、航海工业、医学以及生物模拟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与使用价值。
白暨豚是世界现存的五种淡水豚中数量最少的一种,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已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的一类保护动物。
生态习性 长江出三峡后进入东部平原地区,江面突然开阔,在江中形成许多江心洲和边滩。由于水流受阻,往往形成较大面积的回水区域。这里沉积着较多的有机物碎屑、浮游生物和周丛生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甲壳动物十分丰富,鱼群聚集。这类场所为白暨豚理想的栖息地(见图)。
中国的白暨豚约有42个群体,300头左右,分布在上自湖北枝城,下至江苏太仓浏河1600多千米干流的洲滩附近。
白暨豚喜欢集群活动,大群10~16头,小群3~6头不等。以长江中各种淡水鱼类为食,较为适口的食物鱼是500克左右的鲤、鲢、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鲇、鮠等。逆流时沿缓流航道,游速为2.7~4.9千米/小时;顺流时沿主航道,游速为7.5~9.7千米/小时。群体活动的规律同大回水区的变动有关。枯水季节,大回水区较稳定,常沿洲滩附近水深5~9米的缓水区上行,在大回水区内活动;涨水季节,水的流速、流态改变,引起各个江段内大回水区的变动,生活其中的白暨豚群体随之进行或长或短的迁移。图中:①散网水区。位于回水区上游,水下为泥沙滩埂,水面呈现出鱼网下沉时的水纹,水深一般为4~6米。②夹堰水区。位于泥沙滩埂的嘴尖处斜向主流延伸,两种不同流速的水流在水面互相摩擦、撞击,呈现浪花或泡沫。水下为槽,其深度沿水流方向逐渐加深。③静水区。回水区的中心,水下有向外侧倾斜的深潭,水流近乎静止状态。④逆流水区。位于静水区内侧,由于泥沙滩埂的阻流出现负压,江水沿洲滩一侧倒流。⑤横流水区。位于静水区上、下侧。下方水流由夹堰水区斜向洲滩进入逆流水区;上方则相反,从洲滩外侧沿泥沙滩埂之下缘流向夹堰水区。
白暨豚栖息地(大回水区)示意图
藕池口以上的宜昌—江口(110千米)江段,洲滩发育不全,难以形成大回水区,不适合白暨豚栖居,仅在8月至9月份可见白暨豚索饵上溯,达枝城至枝江弯曲河段内个别的大回水区栖息。春季涨水时,洲滩淹没,此大回水区不复存在,白暨豚则游向下游的大回水区,有时可达距枝城以下200千米的藕池口。
城陵矶以下江段,洲滩发育良好,形成较多的大回水区,白暨豚活动距离缩小,分布相应密集。尤其在春季涨水时,大回水区距离较短,白暨豚只作短距离迁移。因此,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白暨豚呈点块状分布。
白暨豚繁殖能力低,生殖周期长,约两年育一胎。发情期一年二次,高潮为3月至5月和8月至10月,孕期约10个月,每胎通常只产1仔,也有产2仔的。幼仔出生后,靠母体哺育带游。母白暨豚的抚幼活动大体可分为背驮、托带、喂带、护带四种。背驮时仔白暨豚颈部紧贴母白暨豚背鳍后面,斜卧在母白暨豚身后;托带时母白暨豚一侧鳍肢平展,托住仔白暨豚,同时沉浮;喂带时,母白暨豚身体稍侧,露出鳍肢,幼仔紧贴腹侧吸吮乳汁;护带时母白暨豚在幼仔近旁或前后游动,一遇风险,母白暨豚即向仔白暨豚靠拢。
白暨豚的个体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幼年期(胎儿~雄性4龄,雌性5龄)。②壮年期(雄性5~12龄,雌性6~13龄)。③成年期(雄性13~20龄,雌性14~20龄)。④老年期(20龄以上的雌、雄个体)。
出生后的雌、雄个体生长差异较小,3龄以后,雌性比雄性长得快。同龄的成年个体,雌性比雄性大。雌性个体体长可达250厘米以上,体重约170千克以上;雄性个体体长为220厘米以上,体重约125千克以上。刚出生的胎儿,体长55~73厘米,体重2.5~4.8千克,出生2个月的幼仔,体长可达95厘米,体重达9.5千克。
种群现状 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长江中、下游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生改变,白暨豚赖以生存的栖居条件恶化,再加上滥捕乱杀的事例时有发生,造成白暨豚种群濒危。
据1973~1983年对33头白暨豚死亡原因的分析,因人类活动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占死亡数的84.84%,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有害渔具渔法对白暨豚的杀伤。因滚钩误捕白暨豚造成死亡的占死亡数的45.45%。这类死亡多发生在1月至3月春渔期,此时正值白暨豚繁殖、抚幼期。另外,电捕渔法使白暨豚直接丧生。②航运的发展对白暨豚生命的威胁。长江中、下游机动船只数量与日俱增,水中噪声对白暨豚的危害极大,在窄浅航区经常发生机动船螺旋桨击毙白暨豚事例。疏通航道,爆破淤滩、暗礁等,均危及白暨豚的生命安全。③对冲滩搁浅的白暨豚未予以及时救护而致死。1984年白暨豚非正常死亡数明显增加,据对洪湖—芜湖局部江段统计:当年累计死亡20头,其中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占整个死亡数的95%。
保护与增殖 首先应积极向广大水上作业渔民、船员进行科普宣传,发现误捕、滚钩致伤或冲滩搁浅的白暨豚应立即救护。救护时严防江水、异物进入鼻孔;要不停地用江水喷洒体表,防止皮肤干裂引起死亡。航道部门爆破浅滩、暗礁前要先用声响驱赶白暨豚,避免引起伤亡。
颁布保护白暨豚的政策法令,取缔危及白暨豚生存的渔具渔法,对非法伤害白暨豚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选择白暨豚分布密集的江段,建立自然保护区。湖北省洪湖—新滩口,安徽省安庆—黑沙洲两大江段,河谷开阔,坡降缓和,江心洲大量发育,聚集的白暨豚约占整个资源的1/3。在这两大江段内建立保护机构,着重保护栖居白暨豚的环境,并在大回水区附近设立标志,限制或禁止渔业活动。
选择条件优越的水域,建立若干白暨豚增殖和养护基地。同时开展繁殖生态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例如湖北省石首市下游20千米处的天鹅洲长江故道就是—个建立基地的理想江段。那里过去有白暨豚活动,1972年自然截弯形成半封闭的水域,每年有5个多月与大江相通,洲滩附近有几处大回水区,两个大深槽,最低水位时水面为2000公顷。洲滩处芦苇丛生,水草丰茂。城陵矶以下的弯曲分汊河段内,也可选作增殖和养护基地。80年代以来安徽铜陵和悦洲夹江,白暨肠养护基地已在筹建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