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萝属(Gloiopeltis)海藻的总称。别名红菜、毛毛菜。中国古药物文献上称作猴葵。属红藻门、真红藻纲、内枝藻科。是生长在近高潮带岩石上的含胶红藻。用于中国广东特产香云纱的浆纱胶,并可食用。海萝属暖温带海藻。只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中国常见种类有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P.et R.)J.Ag.〕和鹿角海萝〔Gloiopeltis tenax(Turn.)J.Ag.
海萝属(Gloiopeltis)海藻的总称。别名红菜、毛毛菜。中国古药物文献上称作猴葵。属红藻门、真红藻纲、内枝藻科。是生长在近高潮带岩石上的含胶红藻。用于中国广东特产香云纱的浆纱胶,并可食用。
海萝属暖温带海藻。只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中国常见种类有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P.et R.)J.Ag.〕和鹿角海萝〔Gloiopeltis tenax(Turn.)J.Ag.〕两种(见彩图248)。其中海萝是中国南北沿海盛产种类。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雷州半岛,包括台湾的基隆均有生长。除中国外,还生长在苏联亚洲部分的堪察加东南岸、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沿岸、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南部、日本、朝鲜以及北太平洋东岸(美国的奥勒冈沿岸)。鹿角海萝为北太平洋西岸特有种类。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广东)、朝鲜、日本(本州、九州和琉球群岛)沿海。
形态特征 新鲜藻体呈酱红或酱褐色,软骨质,高4~12厘米,最高可达17厘米;直立体呈亚圆柱形略扁压,丛生,自盘状固着器上生出,具不规则的叉状分支,分支末端钝,基部略收缩。内部组织疏松或中空,中轴由长圆柱状细胞组成,内皮层细胞自内向外呈放射式分支排列,近体表由3~4层小细胞呈念珠状组成皮层,较老的髓部变成中空。鹿角海萝枝端尖细、弯曲似鹿角、藻体有中央轴,为实心。
生活史 由四分孢子体、雌雄配子体和寄生于雌配子体上的果孢子体三个世代交替。四分孢子体与雌雄配子体在外形上基本相同,但前者略大于后二者。四分孢子囊呈十字形分裂,散生于四分孢子体的皮层,春季成熟并放散四分孢子,入夏前发育成盘状体,越夏后长出直立的雌雄配子体,于翌年早春分别形成果孢及精子。成熟的果孢在雌配子体上受精,经过较复杂的过程,发育成果孢子体(囊果)。成熟的囊果很小,球形或半球形突出于雌配子体表面。果孢子成熟后自囊孔排出。果孢子形态和大小与四分孢子大致相同,其盘状体亦同四分孢子萌发长成的相似,此后长出直立体,即四分孢子体(见图)。
海萝生活史
生态习性 海萝藻体富含胶质,耐干力强,喜生长于坡度较缓的可干出的大块岩石上,但仍以附生在经常有海水浸洗的岩面上的,生长繁茂,个体亦大。故多见于中潮带和风浪较大的高潮带下部的岩石上。生长水温范围为1~22℃,适温15~18℃。在海水比重1.018~1.026范围内均可生长。海萝由于长期生长于潮间带,短时间内对高盐度剧烈变化适应力很强,但对低盐度忍耐力却较差,因而很少分布于河口地区。有污泥的海区岩面上也很少有海萝附生。夏初藻体成熟放出孢子后枯萎流失,靠留下的盘状体渡夏。盘状体为多年生。
增殖 日本对海萝的利用已有多年历史,主要采收自然繁殖的藻体。中国闽南、粤东一带有上百年的养殖历史,但仍停留在利用自然孢子增殖方式上。整埕是海萝增殖中的重要工序。通常在繁殖季节前、退潮后,在适于海萝附着生长的岩面上,铲除藤壶、牡蛎及杂藻等附着生物,为以后海萝放散孢子提供良好的附着场地。
海萝的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中国黄海、渤海沿岸5~7月间可见四分孢子囊和囊果,东海见于3~6月,南海则更早,见于12月至次年4月。藻体成熟后放出孢子,入夏前可见盘状体,秋末(10月底,水温降至20℃以下)自盘状体上陆续长出直立体。在最初的1个月内,主要是长度的增长,植株纤细。翌年的1月至4月(水温8~25℃),为藻体的长、宽及重量同时增长时期。每个盘状体上长出的直立体数量与盘状体的大小成正比(盘状体的直径一般1~2毫米,大的可达3~10毫米)。同一盘状体上长出的直立体长短参差不齐。生长在肥沃海区的个体大,色泽深。这时植株高约5~10厘米,已可采收。采收多在晴天,于潮水刚退出埕地时,用铁铲或竹扫帚将海萝自岩石上采回,除去混入的杂质,用水洗净,尽可能在当天晒干贮藏待售。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