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属(Hippocampus)鱼类的总称。属鱼纲、真口亚纲、刺鱼目、海龙亚目、海龙科。中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沿海及南太平洋、印度洋、澳洲及非洲东部海区都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海。中国沿海有6种,其中南海有5种。形态特征 中国养殖的海马主要是管海马和斑海马两种。管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体侧扁、较高、腹部较膨大。头上小棘发达,体的棱脊短钝粗强。
海马属(Hippocampus)鱼类的总称。属鱼纲、真口亚纲、刺鱼目、海龙亚目、海龙科。中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沿海及南太平洋、印度洋、澳洲及非洲东部海区都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海。中国沿海有6种,其中南海有5种。
形态特征 中国养殖的海马主要是管海马和斑海马两种。
管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体侧扁、较高、腹部较膨大。头上小棘发达,体的棱脊短钝粗强。头较大,吻呈管状较粗大,体色较黑(图1)。
斑海马(H.trimaculatus Leach)体侧背方第一、第四、第七节小棘基部各具1大黑斑,是分辨本种的主要特征。体色往往呈淡黄色,头冠短小,吻管较小(图2)。
生物学特性 海马的适温范围为12~33℃,仔鱼期对水温的适应范围较小,20℃以下活动力明显减弱。最适水温为25~28℃。广盐性,盐度10‰~30‰之间均能适应。但长时间在较低盐度下养殖的亲海马,会产生不育。初生仔鱼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差,要求在15‰以上。溶氧量要求在3毫克/升以上。低于2.5毫克/升时,出现呼吸加快、发声、乱撞,最后沉底死亡。海马养殖的适宜光照度在3000~6000勒。光线过弱,海马不活动,不摄食;长期在黑暗的池中生活,会出现视力降低,甚至失明。仔鱼常趋光集群,而引起局部缺氧死亡。海马的视距在1米以上。最适宜pH值为7.8~8.4。
图1 管海马
图2 斑海马
运动 海马靠胸鳍、背鳍和臀鳍相互配合摆动而游泳。尾部具有卷曲能力,缠卷在海藻或其他漂浮物上。平时游动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尾巴、身体水平伸直,游泳速度较快。另一种是尾巴卷曲,游泳时身体近于垂直,速度慢。抗敌本领差,但能模拟环境变换体色,避免被敌害发现。有些海马身上的骨环节棘突上能长出树枝状的线体物,在水中摆动,可迷惑敌害,并借以诱集饵料生物。在水质恶化、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常伸缩咽肌发出咯咯声音,这为管养工作人员提供危险信号。但摄食水中饵料时也会发声,要加以区别。
食性 海马是靠鳃和吻的伸张活动吞吸食物,饵料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对饵料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人工投饵要投在鱼群附近,便于摄食。主要食桡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虫(Balanus larva)、虾类的幼体和成体、莹虾(Lucifer)、糠虾类和钩虾(Gam-maerus)等小型甲壳类。
繁殖 海马雌雄异体,卵生育仔,性成熟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育儿囊。繁殖季节在3~11月,5~9月为盛期。繁殖期的水温为20~30℃,以25~28℃最适宜。性成熟的雌雄鱼往往在早晨发情,通常是雄鱼追逐雌鱼,同时体表的黑色素褪减而呈黄白色。高峰时,雌雄鱼体紧紧靠近,雌鱼把卵排入雄鱼的育儿囊中即受精。
人工养殖条件下,有生殖能力的斑海马和管海马约占20%~80%,1~2龄鱼产仔多,每年产仔数胎至16胎,每胎产仔量因品种而异,一般为数百尾,少则几十尾,多则1000多尾。少部分有不育现象。斑海马生长最快,饲养3个月后体长可达11厘米。管海马次之。日本海马最慢,饲养3个月体长为5.5厘米。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