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柔鱼类

分列于胴部两侧后端,两鳍相接略呈横菱形。内壳角质,多呈狭条形,薄而透明,末端形成中空的尾椎。有的种类具发光器,位于皮下或直肠附近。(见图) 柔鱼类 种类与分布 世界柔鱼科共有10属约30种,已开发利用约14种。①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又称巴氏柔鱼、赤鱿。

柔鱼科(Ommastrephidae)的总称。属头足纲、枪形目。重要的海洋经济头足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各海区。

形态特征 体左右对称,分为头、足和胴部。头部两侧眼较大,眼眶外不具膜。头部和口周具10只腕,其中4对较短,腕上具2行吸盘,吸盘角质环具齿,雄性右侧、左侧第四只腕或左右第四只腕茎化,成为生殖腕;另一对腕较长,为触腕,顶部为触腕穗,穗上具4~8行吸盘。胴部圆锥形,狭而长,肉鳍短,分列于胴部两侧后端,两鳍相接略呈横菱形。内壳角质,多呈狭条形,薄而透明,末端形成中空的尾椎。有的种类具发光器,位于皮下或直肠附近。(见图)

柔鱼类

种类与分布 世界柔鱼科共有10属约30种,已开发利用约14种。①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又称巴氏柔鱼、赤鱿。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皮下具发光组织,触腕穗大吸盘角质环具尖齿,其中4个特大,位置互成直角,胴背红色素发达,最大胴长0.6米,最大体重3千克;除未见于赤道附近海域外,在世界温带和亚热带海区广泛分布,中心渔场在日本北海道东南和东部外海。②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胴长约为胴宽的5倍,皮下无发光组织,触腕穗大吸盘角质环尖齿与半圆形齿相间,胴背中央具一条褐黑色宽带,最大胴长0.35米,最大体重0.75千克;仅分布于太平洋,东太平洋仅见于阿拉斯加湾,西太平洋从21°~50°N,中心渔场在日本列岛周围海域,中国北部外海有一定密度的分布区。③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腕吸盘间具突起,最大胴长1.5米,最大体重40千克;分布于美国中西部至南美西部海域,中心渔场在南下加利福尼亚、曼萨尼略和秘鲁西部海域。④双柔鱼(Nototodarus sloani):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触腕穗大吸盘角质环尖齿与宽板齿相间,雄性第四对腕茎化,最大胴长0.42米,最大体重1.8千克;分布于新西兰周围海域。⑤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触腕穗大吸盘角质环具半圆形齿,最大胴长0.33米,最大体重1千克;分布于西南大西洋南部,中心分布区在布兰卡湾中部和福克兰岛南部外海。

柔鱼类广泛分布于大洋温带、热带和寒带海区,集群于寒流与暖流交汇的锋区,亚热带辐合区,海山、海岭周围,上升流区以及深水散射层明显的海域。

生物学特性 为凶猛的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甲壳类(磷虾、健将、糠虾、对虾、蟹类的大眼幼体、端足类、桡足类等),鱼类(沙丁鱼、鲱、鲹、灯笼鱼、胡瓜鱼、秋刀鱼、玉筋鱼、幼魣、颚针鱼、小公鱼、飞鱼等),头足类(柔鱼类、晶乌贼、武装乌贼、爪乌贼和僧头乌贼等)。这些食饵的比率随柔鱼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而变化,通常在繁殖期中摄食减少,空胃率一般达50%~60%,雌体的空胃率更高。本身常为金枪鱼、旗鱼、鲣、鲯鳅、鲭、帆蜥鱼、鲨、鳕、齿鲸、海豹和海鸟等的重要捕食对象。

垂直活动能力很强,一般是白天栖息深,夜间栖息浅,范围从表层至几百米,甚至千米以上,一般多在中上层集群。生长快,太平洋褶柔鱼孵化后3个月的胴长达120毫米,6个月后达190毫米,9个月后达250毫米,1年后可达260~300毫米。在胴长50毫米时,胴长和体重的平均值增加较慢;到60~70毫米时,体重急剧增加;从胴长90~180毫米之间,体重增加较快;胴长超过180毫米后,体重增加平缓。每天胴长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0.5~0.8毫米,每月约为20~30毫米。

适温范围较广,对上下水层之间的水温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不同生活阶段的适温有所不同,如太平洋褶柔鱼在水温5~27℃的环境中均能生活,适温范围为12~20℃,北上索饵时的适温约为10~17℃,成体交配时约为13~18℃,南下产卵时约为15~20℃。柔鱼的主要生活区水温为15~20℃,索饵活动强烈时水温约为17~20℃。茎柔鱼分成南北两个群系,活动海域跨越热带与温带,但主群聚集于热带海域,水温26~29℃时集群浓密。不同水系的进退与消长,对柔鱼类的集群与分散有明显的影响,如太平洋褶柔鱼在黑潮暖流和亲潮寒流、对马暖流与里曼寒流等不同水系交汇形成的锋区聚集大群。此外,其集群与分散还受到西风漂流进退与消长的影响。茎柔鱼除在不同水系形成的锋区集群外,上升流所形成的丰富食物区,对其集群也有重要影响。

一年即达性成熟,种内一般分为秋生群、冬生群和夏生群三个繁殖群,少数种类种内仅分春生群、秋生群两个繁殖群。生殖洄游或从远岸游向近岸,或远离海岸,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洄游。亲体交配后,卵在雌体口膜附近受精,延续数月后分批成熟,分批产出;卵很小,包于胶质透明的梨状卵袋中,每个卵袋内有卵几千个,不同种类的产卵量从几万至几十万个。卵袋常漂浮于水层中,有时也粘附于海底物体上。孵化期短,随种类不同,约从几天至十余天。由于卵黄丰富和卵膜、卵袋的保护,孵化率甚高。刚孵出的喙乌贼期,不会游泳,仅以胴部曲伸和肉鳍运动在底层回旋或匍匐前进,长到稚仔阶段,就上升至水层中自由游泳和主动捕食。

渔业利用 目前世界海域柔鱼类的总渔获量约为70万~90万吨,是头足类渔获量最高的类群。太平洋褶柔鱼是柔鱼类中的传统捕捞对象,最高年渔获量曾达70万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下降很大,1987年仅为24.3万吨;柔鱼是新开发的最重要的柔鱼类之一,渔获量日益增加。双柔鱼和阿根廷滑柔鱼都是开发中的新资源,它们的最高年渔获量超过10万吨。大洋底沉积物中柔鱼类角质颚片的巨大埋藏量和抹香鲸胃中的大量颚片表明,柔鱼类是巨大资源潜力的类群,陆坡区、大洋上升流区和海山、海岭区的中上层柔鱼类资源尚待开发。

捕捞渔具有钓、流网、拖网等,其中柔鱼自动钓机为最重要的传统渔具,90%的太平洋褶柔鱼产量由这种钓具所获;80年代开始用流网刺捕捞,渔获效率大大提高,变水层拖网对渔获量的增加,效果显著。

肉质较硬,经过干制、熏制或发酵加工后甚佳。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质15~18克,副产品的利用有用眼球提炼维生素B1,用肝脏提炼鱼肝油,用其他内脏制作酱油,用墨囊制作颜料或染料,用口球制作饲料或肥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