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鱼类的总称,别名跳跳鱼。硬骨鱼纲、鲈形目。暖水性和暖温性近岸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非洲西岸、印度—太平洋水域、澳大利亚、新赫布里底群岛热带及亚热带近岸浅水区,但不产于美洲。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体延长,侧扁。头中大。眼突出于头的背面。下眼睑发达,游离。口中大。上颌牙尖,直立;下颌牙平卧或直立。鳞小,或退化。无侧线。
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鱼类的总称,别名跳跳鱼。硬骨鱼纲、鲈形目。暖水性和暖温性近岸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非洲西岸、印度—太平洋水域、澳大利亚、新赫布里底群岛热带及亚热带近岸浅水区,但不产于美洲。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眼突出于头的背面。下眼睑发达,游离。口中大。上颌牙尖,直立;下颌牙平卧或直立。鳞小,或退化。无侧线。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5~17鳍棘;第二背鳍基底较长,具1鳍棘,9~29鳍条。臀鳍一般与第二背鳍同形,具1鳍棘,9~25鳍条。胸鳍具一肌柄用于陆上匍匐。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边缘完整或凹缺,尾鳍尖圆形,下方鳍条短。(见图)
大弹涂鱼
弹涂鱼种类不多,产于中国者仅3属6种。①弹涂鱼属(Periophthalmus):第一背鳍具8~17鳍棘,腹鳍后缘凹入,上下颌牙均直立。常见者为弹涂鱼(P.cantonensis),中国沿海均有分布。②大弹涂鱼属(Bo-leophthalmus):第一背鳍具5~6鳍棘,腹鳍后缘完整,下颌腹面无细须。常见者有大弹涂鱼(B.pectiniros-tris),见于南海、东海、黄海及日本的有明海。③青弹涂鱼属(Scartelaos):第一背鳍具5鳍棘,腹鳍后缘完整,下颌腹面具细须。常见者为青弹涂鱼(S.viri-dis),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弹涂鱼和大弹涂鱼为暖水性、广盐性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泥沙的高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和浮游动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圆虫及有机质。弹涂鱼在春季产卵。大弹涂鱼5~9月产卵,盛期5~6月,雌鱼怀卵量1万~2.5万粒。卵沉粘性、圆球形,淡黄色,透明。卵膜的一端有一丛粘着丝,可附于其他物体上,卵径0.51~0.63毫米。受精卵在水温26.5~29℃,盐度25‰~27‰下经87小时孵出仔鱼,1个月后可长至13毫米,1龄鱼体长120~130毫米。一般寿命为3~5龄,最高年龄达7龄。
常用竹筒插入泥涂或挖穴捕捉,也有用竹篓诱捕或鱼饵钓捕。
弹涂鱼是小型食用鱼类,体长50~90毫米,肉味美,产量大,具一定经济价值。大弹涂鱼在中国以浙江南部、福建及广东沿海滩涂产量较高,年产量约200~300吨。其食物链短、养殖成本低、投资少、鱼病少,易于养成,活鱼耐长途运输,鱼体虽小,但肉味鲜美、富于营养,有滋补功效,为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各地群众视为滋补食品,且国外需求量很大。弹涂鱼既可作为沿海港湾滩涂、围垦区、红树林区和鱼塭的增养殖对象,也可在泥质养虾池中混养。但近10年来,由于沿海滩涂大量围垦,又遭受环境污染、酷渔滥捕等影响,资源渐趋衰退,天然苗种有限,来源不易且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养殖事业的发展。为保护这一资源,尤其在5~8月繁殖季节,应限制捕捞数量。中国在1972、1982、1986、1988~1990年对大弹涂鱼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并获一定数量的孵化仔鱼和幼鱼,为今后生产性育苗提供科学依据。在日本,大弹涂鱼分布于九州佐贺县的有明海周围及谏早湾和八代海一带的浅海滩涂。经调味烤烧制成大弹涂鱼罐头,为佐贺珍贵名特产,因而该鱼被选定为佐贺县的县鱼。大弹涂鱼在佐贺年产量1964年为216吨,由于滥捕,1985年降为3吨。为挽救大弹涂鱼资源,1986年制定了限制捕捞、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进行人工孵化和培苗研究。1989年佐贺成功地将1.4万尾人工培育的苗种放流于六角川河口区,以增加大弹涂鱼的资源量,这样日本大弹涂鱼资源不久可望复苏。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