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枝角类培养

淡水或半咸水中生活的枝角类为习见种。在池塘、沟渠以及生活污水区,每年春、夏、秋季节大量出现,虫体发红,俗称红虫子。是鱼、虾、蟹类的天然良好饵料。概况自19世纪30年代班塔(A.M.Banta)提出室内小规模培养法,苏联开始半生产性培养之后

一种用作水产动物幼体饵料的低等小型浮游甲壳动物的人工培养方法。枝角类属甲壳纲(Crustacea)、鳃足亚纲(Branchiopoda)、枝角目(Cladocera)。绝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中。海洋枝角类在全世界只有11种,中国常见的有5种。其中以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 Dana,1849)和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 Claus,1877)的分布较广。淡水或半咸水中生活的枝角类为习见种。在池塘、沟渠以及生活污水区,每年春、夏、秋季节大量出现,虫体发红,俗称红虫子。是鱼、虾、蟹类的天然良好饵料。

概况

自19世纪30年代班塔(A.M.Banta)提出室内小规模培养法,苏联开始半生产性培养之后,各国学者又相继开发出鱼池边挖坑培养、施肥培养等。到50年代苏联的什佩特(Г.И.Шпет)等对枝角类的大面积培养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提出了大面积培养枝角类的方案。至60年代初,苏联的某些鲟、鲑繁殖场已可按需要生产足够数量的大型溞(数以吨计)饲喂幼鱼。80年代末,已在试养和培养的种有:海洋产的鸟喙尖头溞、肥胖三角溞、多形圆囊溞(Podon polyphemoi-des Leuck)等;淡水或半咸水产的直额裸腹溞〔Moina rectirostris(Leydig))、多刺裸腹溞(M.macrocopa Straus)、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长刺溞(Daphnia longispina O.F.Müller)等。中国已培养研究的种有:高盐湖泊产的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和淡水产的发头裸腹溞(Daphnia irrasa Brehm)、蚤状溞〔Daphnia pulex(de Geer)〕以及大型溞等。

生殖

枝角类具单性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有性生殖)两种方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行单性生殖,产的卵为夏卵(subitaneous egg),卵的数目多,卵膜薄,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故称非需精卵(am ictic egg)。一旦环境条件恶化,单性生殖就逐渐改变为两性生殖,这时雌体所产生的卵称为有性生殖卵,俗称冬卵。由于它必须受精才能发育,故称需精卵(m ictic egg)。这种卵受精后不能立即孵化出幼溞,必需经过一段滞育期,通称休眠卵(dormant egg)。在滞育期内,能抗拒恶劣环境(如结冰、干涸等),待环境条件适宜,卵孵化后又进行连续世代的单性生殖(见图)。人们常从泥中筛淘或用盐水比重法获得枝角类休眠卵,进行低温贮存和孵化,用于水产动物养殖。

枝角类的生殖受水温、溶氧量、种群密度、饵料等环境因子的影响。鸟喙尖头溞以等鞭金藻为饵,平均生存日数:休眠卵的孵化幼体为5.2天、单性生殖幼体为2.5天。在18~20℃条件下,孵化后,经2~4天抱卵、3~5天后产仔。最长生存日数估计为15~17天。以等鞭金藻和衣藻混合投喂,生存日数延长,产仔数也明显增多。蚤状溞的生殖量即单性生殖的产卵数或幼体数,平均为15.1个,最高为36个;一生的产卵、产仔量,平均为90.6个,最高为130个。大型溞是枝角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生殖量很高,生殖随温度而有变化,当温度在20~22℃时,孵出的幼溞在5~8天即达性成熟,在20℃时生殖量最高,新生的个体在10天到20天内所产生的后代最多。在15℃时寿命为51.7天,在25℃时仅活35.7天;每胎最高生殖量在15℃时为44.6个,在25℃则为26.3个,生殖量和产仔量随温度下降而增多。其寿命则随温度升高而变短。但生殖率(指一个单性生殖雌体在单位时间内的生殖次数)是随温度上升而增高。蚤状溞的生殖率亦同。多刺裸腹溞孵出3日后性成熟,抱卵64个,第二天即可孵出,以后每隔一天就出现新的一代。产卵2~6次。寿命8~16天。

海洋枝角类的生活史

生活习性

水温是影响枝角类繁殖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培养大型溞的温度以20~25℃为宜,蚤状溞的生殖则是在低水温(7℃)时最高,而在高水温(25℃)时最低。多刺裸腹溞能经受较大的温度变化(5~39.6℃),5~30℃范围可生殖,适宜水温为24~26℃;可生活在溶氧量仅0.3毫克/升环境中。大型溞对盐度、温度、溶氧量、pH值均有较大的适应能力,能忍受pH值6~10范围的变化,但以偏碱性(pH值8.7~9.0)为好。水中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就可维持大型溞的正常繁殖。海洋枝角类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受水温影响,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多。繁殖盛期多集中在夏季7~8月。鸟喙尖头溞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一般分布密集于0~10米水层。休眠卵在盐度6.3‰~32‰范围内均可孵化,而盐度高,孵化率也高,其间以25.5‰为最高。在15℃、18℃、20℃温度条件下,18℃孵化率最高。

培养方法

枝角类以水中浮游单细胞藻类和细菌、微生物为饵。因此,可采用施肥法先繁殖单细胞藻类和细菌后,再接种入池。接种量视培养条件及池中单细胞藻类繁殖生长情况而定。前苏联曾用静水培养,其接种量为25~30克/米3。用无机肥培养大型溞时,接种怀有单性卵的雌水蚤,在单细胞藻密度为300万个细胞/毫升时,投放入池,接种量为50克/米3。控制适度施肥量是大量培养溞类的关键之一。施肥量因肥料的种类及肥效而异。土池可略高于水泥池,依水色为准。目测水色黄褐、淡绿,水的透明度在40~50厘米即可。生产中宜少量勤施,必要时追肥,以维持培养池中枝角类与饵料生物之间的平衡。前苏联在供水水源中浮游生物和悬浮物不多的培养池,曾连续培养4~6个月,取得稳定产量;而在杂藻、有机淤泥多的池,一般培养20~40天后,将水放掉,重新灌水培养,在短时间内可获得大量枝角类。60年代后期,日本曾用面包酵母和干酵母培养淡水多刺裸腹溞,增殖率很高。50年代以来,苏联投喂造纸废料生产的饲料酵母、配合饵料,施无机肥料,繁殖小球藻,采用马粪等繁殖细菌饲育大型溞、多刺裸腹溞,均获高产。采用大型水槽培养大型溞,其日产量达28.2克/米3,培养多刺裸腹溞,平均日产量为40~50克/米3。中国大量培养大型溞,水温在20~24℃之间,每平方米水面(水深30~40厘米)施4公斤马粪,经14天的培养,最高产量达1774千克/米3。当达到一定的生产量时,就可根据需用量,逐日用尼龙筛绢小型锥形网(φ25~30厘米)或抄网捞取,转入已备好的新鲜水中暂存,密度不宜太大,必要时充气。用于投喂鱼、虾幼体之前,应再用新鲜或过滤水冲洗去污。也可加入1毫克/升的土霉素或黄连素,以免带入细菌,危害饲养幼体。

日本岩崎英雄于1977年用海洋鸟喙尖头溞休眠卵的孵化幼体进行培养实验。投喂等鞭金藻,4个星期后个体数迅速增加,在44~63天后增加到200倍。每星期间收50%,可维持2个个体/毫升的密度。扩大培养饲育7个星期,每星期每升海水可间收1000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