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小麦施肥

配合浇水,促蘖成穗。高产麦田,为了不使群体过大,在节间伸长始期适当推迟肥、水供应,进行蹲苗,使分蘖向两极分化,到第三节伸长初期再施拔节肥,施肥后随即灌水,以水促肥,使之及时发挥肥效,以满足春小麦第一个吸氮高峰的需要。低产春小麦则不宜蹲苗,拔节肥可适当早施。机械化栽培的旱地春小麦所用的化肥(氮肥和磷肥)应大部分作基肥施用,少部分氮素化肥用作追肥。

根据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结合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所采取的施肥技术

需肥特性

小麦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在需肥特性方面也略有差别。小麦每生产100千克籽粒所需的氮(N)、磷(P2O5)、钾(K2O)数量如表1所示。由表1中可知,小麦所需的N∶P2O5∶K2O大致是1∶0.3∶1。高产小麦对磷、钾的吸收有增加的趋势。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见表2、表3。

表1 小麦对氮、磷、钾的需求量

由表2、表3中可见,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因生育期不同而异。冬小麦与春小麦在这方面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异。

冬小麦

出苗至越冬前

冬前期小麦生长比较缓慢,干物质只占总干重的2%~4%,所吸收的养分中以氮最多,其次是磷和钾,分别为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14.37%、9.07%和6.95%(中产冬小麦)。越冬前分蘖期是冬小麦第一个吸氮高峰。高产小麦在越冬前所吸收的氮和磷比中产小麦增加将近一倍,但是在吸收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则变化不大,仍为14%和9%左右。因此,保证小麦在越冬前有足够的氮和磷对冬小麦的丰产是相当重要的。在冬前生长期,由于冬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率大于干物质的积累率,所以,此期小麦植株中养分的含量是各生育期中最高的。较高的氮含量能增加叶绿素的含量,有利于光合作用顺利进行。较高的磷含量能增强光合磷酸化作用以及光合产物的进一步转化,间接促进光合作用,同时还能为冬小麦积累较多的能量,供越冬期利用。而较高的钾含量则能增强光合产物的转化和运输,与磷一起促进可溶性糖在分蘖节中积累,从而增大细胞液的浓度,使冰点下降,增强冬小麦的抗寒性。

表2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

表3 春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

越冬期

北方冬小麦地上部分差不多处于休眠状态,干物质积累量只增加0.85%。氮、磷、钾的增加量则分别为2.67%、2.04%、0.80%;南方的冬小麦在越冬期地上部分仍能缓慢生长。所合成的光合产物大部分用于叶片的生长,其次用于根的生长,再次用于叶鞘的生长。为了保证南方冬季叶片的正常生长,通过施肥使冬小麦有适量的氮营养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返青至拔节

高产冬小麦返青到拔节前的氮素营养水平不宜过高,以免滋生过多的无效分蘖。南方冬小麦拔节前所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基肥、种肥和初冬施用的腊肥。在北京用冬小麦所作的试验证明,作基肥施用的氮素化肥只能维持到拔节期。这是因为冬小麦拔节后生长加快,吸氮量明显增加(见表2),基肥已不能满足需要。此期积累的氮、磷、钾对中产小麦来讲已分别达到全生育期总量的40.68%、28.89%和40.11%,而对高产小麦而言,则分别达到53.30%、35.49%和37.43%。所吸收的氮、磷、钾在植株各部位的分配是不相同的,在拔节期,氮、磷、钾大部分分配在叶片中,约为总量的60%以上,另有极少量分配在分蘖节中,其余的分配在叶鞘中。氮、磷、钾向叶片中积累,说明叶片是这时小麦植株的生理活动中心。叶鞘是贮存养分的部位,贮存的养分供小麦拔节后利用。丰产小麦要求拔节期在叶鞘中积累较多的可溶性糖,但其数量与春季的水肥措施有一定的关系。早在返青期施氮肥的冬小麦,到拔节期叶鞘中积累的可溶性糖最少,而到拔节初期才浇水和施用氮肥的小麦则相反。因此,为了争取较多的穗数和穗粒数,应在拔节始期追施氮肥。

拔节至开花

这个时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从代谢类型来看,是以氮素代谢为主、碳素代谢与氮素代谢并盛的时期。此期所吸收的养分也比较多,到开花时,中、高产小麦所吸收的氮、磷、钾已分别达总量的71.97%、92.59%和100%以及85.22%、76.28%和80.35%。冬小麦拔节以后养分的积累部位也发生了变化。到开花时,氮在叶片和茎中有较多的积累,其余的氮分配在叶鞘和穗中;磷在茎秆和穗中积累最多,其次是叶片,叶鞘中的磷最少。钾在茎秆中的积累量最多,约占全株钾量的50%,其次是积累在叶片和叶鞘中,穗中积累的钾最少。

开花至成熟

灌浆过程需要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有90%~95%是来自开花后植株合成的光合产物,其余的5%~10%是由营养器官中转输来的,产量越高,转输量越少。为了使开花后小麦植株能保持较高的光合强度,小麦在开花后仍继续吸收氮、磷、钾养分,但数量б开花前吸收的要少得多。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产小麦开花后吸收的氮约占总吸收量的15%,磷占25%,钾占20%。灌浆期小麦植株中的氮多积累在叶片和茎秆中,而分配到叶鞘和穗中的氮量差不多是相等的,籽粒中的氮量介于中间;磷大部分积累在穗、籽粒和茎秆中,叶片中较少,叶鞘中更少;钾分配到茎秆中的数量几乎占2/3,其次是叶片与叶鞘,穗和籽粒中钾量最少。到成熟期,各器官的养分还要作适当的调整,氮、磷大量向籽粒中转移,一部分遗留在叶片和茎秆中,少量存留在叶鞘和穗中,而钾只有一部分转移到籽粒中,大部分存留在茎秆中,少部分遗留在叶片和叶鞘中,穗中遗留的钾最少。营养器官的氮是以可溶性含氮化合物的形态向籽粒中转移的,转移到籽粒后再进一步合成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以可溶性糖的形态转移到籽粒中,然后再进一步合成淀粉。

春小麦

春小麦在早春顶凌播种,出苗后10~15天随即开始分蘖,但分蘖期较短。早春气温、土温低而不稳,不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生长,因此春小麦分蘖期所处的营养条件极差,对养分的要求更为迫切。到拔节期,氮、磷、钾的积累量约达全生育期总量的26%、17%和30%。所以通过施肥来保证春小麦的前期养分供应也就更为重要。一般来讲,春小麦追肥要早,而且应重在前期。

春小麦分蘖后经15~25天拔节,这时春麦区早春低温期已过,气温、土温回升很快,植株生长加速,吸肥量也随之增多。拔节后春小麦有两个吸氮、钾的高峰,一个高峰是在拔节到孕穗,吸收量分别为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30.7%和31.01%;另一个高峰出现在开花到乳熟期,分别为总量的28.33%和28.54%。这两个高峰是追施氮肥的关键时期,这与冬小麦有类似之处。但是春小麦吸磷高峰出现较晚,几乎有60%的磷是在孕穗之后吸收的。

土壤供肥性能

麦田土壤的供肥能力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尤其是土壤有机质的组分以及对养分的供应强度和速度,与小麦生长发育的关系更为密切。高产冬麦田,易分解有机质含量和氮素释放量的变化呈单峰式曲线,从小麦起身、拔节起逐渐增加,到抽穗、灌浆达到高峰,以后平缓下降,直到成熟。水解氮的含量始终保持在70~80毫克/千克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符合冬小麦从拔节到抽穗期需肥量多的营养特点,而到后期始终保持适量的氮素供应水平,在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配合下,起着防止氮素过多和缺肥的缓冲作用。而中、低产冬麦田土壤易分解性有机质和水解氮的变化趋势则呈上升或下降的图式。水解性氮含量高峰出现在小麦生长前期和后期,不符合小麦的需肥特点。由于土壤中发生了上述变化,所以,高肥土壤供肥特点是高而平稳,地力产量甚至可高达每公顷5250千克左右。中肥麦田土壤则不同,受追肥影响较大,土壤氮释放量前期较足,后期减少,地力产量每公顷只有2250多千克。所以在这种土壤上种植的冬小麦必须重施拔节肥才能增产。低产土壤的小麦应早追氮肥。据试验,冬小麦所吸收的氮量中土壤氮占75.5%~77.2%,肥料氮只占22.8%~24.5%,为了使小麦增产,必须培肥地力。麦田土壤供磷水平比较平稳,没有多大波动。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较为密切。

施肥技术

基肥

用作小麦基肥的肥料以有机肥料为主,配合施用磷肥及一部分氮肥。小麦是密植作物,能够比中耕作物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基肥的养分。作小麦基肥用的有机肥料的用量因土壤肥力、有机肥的种类和质量、小麦的计划产量而定。在北方冬小麦、玉米轮作中,往往是将有机肥用作冬小麦的基肥。麦收后,不再给玉米施用有机肥,让玉米利用冬小麦有机肥的后效。在南方有条件种植绿肥的地区,应扩种夏季绿肥和秋季绿肥,用作冬小麦的基肥。有机肥的施用方法,以撒施为主,撒后随即耕翻。从中国全国范围来看,到20世纪80年代末,每公顷产3750~6000千克的冬小麦,有机肥用量达30~60吨。如果每公顷总施肥量按150~225千克氮计算,随有机肥施用的氮量为90~180千克,约占总肥量的50%~60%。一般要求小麦基肥中的氮量应占总氮量的60%~80%。如按80%计算,除有机肥外,还应施用一部分氮素化肥作基肥,用量为每公顷60千克氮,小麦所需的磷肥一般也用作基肥。磷肥用量因土壤而异,一般为每公顷75~120千克P2O5

在春麦区,由于春小麦是顶凌播种,播前无法深施有机肥,所以,基肥最好秋施,如果春施,应尽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并混入少部分氮素化肥作基肥。因为春小麦生育期短,早春播种后地温低,只有腐熟的有机肥料才能及时发挥肥效。春小麦每公顷的总施氮量略高于冬小麦,达225~300千克。由于春小麦生长期短,总施氮量中所用的氮素化肥应有40%~60%用作基肥和种肥,其余的用作追肥。南方气候温暖多雨,肥料的利用率高于北方,小麦的总施肥量应比北方少。

种肥

小麦播种时施用适量的氮素化肥作种肥,能促进小麦生根发苗,提早分蘖。试验证明,小麦出苗后由种子提供的氮素只能维持到一叶一心期。三叶龄幼苗体内的氮量有60%~80%是从营养环境中吸收的。因此,种肥对晚茬小麦和底肥不足的小麦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用作种肥的氮素化肥有尿素、硫酸铵。用氮肥作种肥时,为了提高种肥的肥效,应当注意种肥的施用方法和用量。尿素用量每公顷应在37.5千克以下,硫酸铵应在每公顷75千克以下。在种肥与种子混合施用时种肥与种子要混匀,种子与化肥事先应充分干燥,如需要用农药拌种,应在拌种后把种子晾干,然后再与化肥混合,随混随播。除氮肥外,颗粒状过磷酸钙也可作种肥。在播麦前来不及施磷肥作基肥的情况下,磷肥作种肥的效果极为明显。小麦苗期是磷营养的临界期,小麦早在三叶期之前就已经由营养环境中吸收磷了。磷种肥的用量为每公顷75千克过磷酸钙

追肥

冬小麦生育期间要进行多次追肥,以满足它对养分的需要。秋、冬施用的追肥在南方称为腊肥。在南方冬小麦没有明显的越冬期,小麦的分蘖和次生根在冬季仍缓慢生长。此外,由于复种指数高,种麦前往往来不及施足有机肥作基肥。再者,冬小麦分蘖期又是第一个吸氮高峰,所以,为了促根、壮蘖,弥补基肥的不足,一般都要重施腊肥。腊肥的施用要因苗、因地制宜,早播麦、肥地、壮苗,宜多施土杂肥,晚麦、薄地、弱苗则应多施人畜粪尿,对水泼施。人畜粪用量为每公顷7.5~11.25吨。如果有机肥少,还可补施一部分氮素化肥作腊肥。北方,在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后,可用马粪等暖性肥撒在麦田里,起保温作用,其中的水溶性养分还可随秋冬的降水渗入土中。在盐碱土地区,这种有机肥还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盐分上升的良好作用。作腊肥施用的有机肥料实际上是冬肥春用。北方冬小麦在基肥较足或施了种肥的情况下,可不施分蘖肥。

到了早春,北方冬小麦返青后,对晚茬麦和弱苗应及时施返青肥促使麦苗尽快生长,巩固冬前的分蘖,争取一部分冬后分蘖,并使之成穗。如果基肥较足,麦苗生长较好,返青肥应少施,对前期肥料充足、麦苗生长旺盛的麦田,一般不施返青肥,结合控水控制冬后分蘖滋生,进行蹲苗,防止封垄过早,造成田间郁蔽和倒伏。高产小麦拔节肥的施用时间应该是在分蘖高峰期已过、拔节开始稍后待第一节间已定型、第二节已伸长、群体叶色褪淡时(药隔形成期),追肥结合浇水满足小麦第二个吸氮高峰的需要。追施拔节肥不仅能促进小麦植株的营养生长,而且还能使较多的光合产物向穗部输送,从而加强小花分化的强度,缩小小花之间在发育上的差距,增加结实粒数,巩固分蘖成穗,增加穗数。拔节肥的用量为每公顷45~60千克氮。

冬小麦拔节后是否还要追肥应根据小麦植株生长情况而定。旗叶露尖时如叶色转淡则显示小麦有可能脱肥,在这种情况下,应补施孕穗肥,每公顷15千克氮。孕穗肥的作用是提高叶片的光合强度,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增强光合产物向幼穗输送,最后增加粒数和粒重。

春小麦追肥应比冬小麦早,其原因在于春小麦穗分化开始早而且时间短,生长锥在三叶期开始伸长,到拔节时小穗和小花已分化完毕。为了争取穗大粒多,春小麦应重施分蘖肥,于分蘖前二叶一心时施用,每公顷45~60千克氮,配合浇水,促蘖成穗。高产麦田,为了不使群体过大,在节间伸长始期适当推迟肥、水供应,进行蹲苗,使分蘖向两极分化,到第三节伸长初期再施拔节肥,施肥后随即灌水,以水促肥,使之及时发挥肥效,以满足春小麦第一个吸氮高峰的需要。低产春小麦则不宜蹲苗,拔节肥可适当早施。机械化栽培的旱地春小麦所用的化肥(氮肥和磷肥)应大部分作基肥施用,少部分氮素化肥用作追肥。在三叶期耙苗前用播种施肥机深施在小麦行间,然后耙苗,间接起覆土作用。春小麦第二个吸氮高峰(开花到乳熟)所需的氮大部分来自基肥和土壤氮。开花期追施氮肥只能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进品质,其增产作用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