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鞍具

为便于骑乘和运货放在牲畜(马、驴、骡、驼和牛等)背上的装具。鞍能保护牲畜背部免遭损伤,使骑乘舒适,骑坐稳定。精良的鞍具便于牲畜发挥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彩图51)。鞍鞍具的主要部分,基础是木质或铁制的鞍架(鞍骨),由两块长条形板,两端以鞍弓相连构成。上面覆盖厚皮革形成前、后桥和鞍座(中间凹下)。两侧装置鞍翼、肚带和蹬革。

为便于骑乘和运货放在牲畜(马、驴、骡、驼和牛等)背上的装具。鞍能保护牲畜背部免遭损伤,使骑乘舒适,骑坐稳定。精良的鞍具便于牲畜发挥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彩图51)。

鞍具的主要部分,基础是木质或铁制的鞍架(鞍骨),由两块长条形板,两端以鞍弓相连构成。上面覆盖厚皮革形成前、后桥和鞍座(中间凹下)。两侧装置鞍翼、肚带和蹬革。鞍翼是两块皮革,位于马体两侧肋部,接触骑者腿部;肚带1~3条,用皮革或其他结实且柔软的材料制成,绕经马胸下扣紧,可将鞍紧密牢稳地固定于马背上;蹬革两条连结在鞍架的蹬耳上,可依骑者身材调节长短,下挂一对金属制马蹬,供骑者踏足,利于骑坐平衡。据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考证,马蹬约在公元前2世纪起源于中国。

鞍的附件有:①汗潜。布制长方形或鞍的相似形,直接接触马背,防止鞍伤并避免沾污鞍具。②鞍。形同汗,厚毡制成,放在汗上面,其上放马鞍。③靷。三根皮带相结位于马胸前,两根向上经马肩前扣在鞍板前端,第三根向下经马前腿间,在马胸下面连在肚带上,防止鞍向后移位。④鞦。皮带制,连接于鞍板后端(或后鞍桥),向后绕过马尾根,防止鞍前移(图)。

因用途不同鞍有多种样式:①骑兵鞍(军用鞍)。鞍板较长,使负重分布均匀,适合长途骑乘。鞍桥稍高使骑坐稳定,便于马上操作,有前后驮物袋供行军携物用。②运动鞍。金属鞍架短小,鞍下面密被绒布,用毛充塞形成柔软鞍枕。鞍桥低,鞍翼前缘常制成隆起的膝垫(鞍包),便于固定乘者两膝。蹬耳多设活门,骑者落马套蹬时,蹬革可拉开活门脱离马鞍。两根肚带常合制为一,仅带扣处分开。运动鞍也有多种式样:赛马鞍最轻小,鞍翼位置明显偏前,便于骑手短蹬革乘骑。常有一条备用保险肚带;障碍鞍较大较重,鞍垫明显;教练鞍鞍翼稍向前倾斜;盛装舞步鞍的鞍翼长且垂直,适于长蹬革深骑坐;技巧鞍的鞍翼宽大,后鞍桥低平,前鞍桥为一直立铁弓,便于运动员马上特技动作。③工作放牧鞍。鞍架大而重,鞍座短窄使骑坐呈半站立状。前后鞍桥高使骑坐牢稳。因民族和地区不同又有多种样式,如蒙古鞍、中国西部元宝鞍、哥萨克鞍、美国西部鞍(牛仔鞍)、土库曼鞍和阿拉伯鞍等等。④驮鞍。鞍架大而结实,鞍既厚又柔软,两侧有固定货物的装置。靠靷和鞦固定位置。中国西南山区的驮鞍不使用肚带,便于马不慎滚坡时安全脱险。

鞍具

笼头和水勒

佩戴于牲畜头部,管理和驾驭马匹必备的装具。笼头由项革、颊革、咽革、鼻革和单缰组成,牵引和系拴管理时用。水勒由项革、颊革、咽革、额革、衔铁和两根水勒缰组成,有时有鼻革。衔铁有多种式样,作用各异,针对不同气质的马使用不同衔铁。

水勒是骑乘时操纵马的主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