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外形判断马的年龄。在没有年龄记载的情况下,主要根据牙齿的生长及形状的变化来判断年龄,故又称之为口齿鉴别。中国很早就掌握了马齿及牛齿的变化规律及其在鉴别年龄上的方法,在秦、汉代之前已实际应用。如《相马经》和一些兽医古书都有口齿诀和图说。马牙齿数目成年公马40枚,母马36枚(无犬齿)。上下颌前部三对切齿俗称门牙,其变化规律是年龄鉴别的依据。第一对称为门齿,第二对为中间齿,第三对为隅齿。
根据外形判断马的年龄。在没有年龄记载的情况下,主要根据牙齿的生长及形状的变化来判断年龄,故又称之为口齿鉴别。中国很早就掌握了马齿及牛齿的变化规律及其在鉴别年龄上的方法,在秦、汉代之前已实际应用。如《相马经》和一些兽医古书都有口齿诀和图说。
成年公马40枚,母马36枚(无犬齿)。
上下颌前部三对切齿俗称门牙,其变化规律是年龄鉴别的依据。第一对称为门齿,第二对为中间齿,第三对为隅齿。切齿有乳齿及永久齿(恒齿)之分。初生幼驹先长出乳齿,到一定年龄乳齿脱落,长出永久齿。在脱换以后经不断磨损,形状发生变化,可根据乳齿的发生、脱换及永久齿磨损的程度判断年龄。
由白垩质、珐琅质(釉质)、象牙质(齿质)三部分组成(图)。
齿的基本组织称为齿质,其组织学构造与骨质相似,呈浅黄色;齿质下面中央部有齿髓腔,为神经和血管所在,外层由珐琅质包围。
马切齿纵断面
是一坚硬而光润的薄层,能抗酸碱的侵蚀,对牙齿起保护作用。在齿上端形成的凹陷称为齿坎,它包括黑窝及齿坎痕两部分。黑窝又称齿窝,由于饲料腐蚀而成为黑色。黑窝及齿坎痕的变化是年龄鉴别的重要依据。
是齿槽骨模形成的骨样物,用以固定牙根,它分布在牙齿的最外层,呈污黄颜色。
初生驹多无牙齿,或仅露出门齿,1~2周内长出乳门齿,3~4周长出乳中间齿,6~9个月长出乳隅齿。乳齿长出的时间受母马妊娠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影响有很大差异。三对乳切齿脱换的年龄分别为2.5岁、3.5岁、4.5岁。从脱换到长齐牙开始磨损还需半年,三对永久齿长齐的时间分别为3岁、4岁、5岁,俗称“五岁齐口”。乳切齿和永久齿的区别是:乳齿较小而洁白、齿根细、齿列间有较大的空隙,齿面有多条不规律的纵沟;永久齿粗大,齿列间空隙小,下齿有1条纵沟,上齿有2条纵沟。
永久齿长齐后就要磨损黑窝,下颌切齿黑窝深为6毫米、上颌为12毫米,每年磨损2毫米,下颌黑窝需3年磨完,上颌黑窝需6年磨完。加上长齐开始磨损的年龄,下颌三对黑窝消失的年龄分别为6岁、7岁、8岁,俗称“七扫中渠八扫边”。上颌三对黑窝消失年龄分别为9岁、10岁、11岁。
黑窝消失后,齿坎痕露出咀嚼面开始磨损,齿坎痕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发生变化。最初为横椭圆形逐渐变为圆形、点状,最后齿坎痕消失。下颌全部齿坎深度为20毫米、上颌为26毫米,按每年磨损计算,下颌需10年磨完,上颌需13年磨完,加上切齿长齐的年龄,下颌三对切齿坎痕消失的年龄分别为13岁、14岁、15岁;上颌三对切齿坎痕消失的年龄分别为:16岁、17岁、18岁。
由于磨损而使齿髓腔末端暴露于齿面而称为齿星,呈黄褐色。一般7岁时下颌门齿出现呈线纹状、横位于齿坎前方,以后逐渐明显、位置往后移、变成点状,15岁以后代替齿坎痕的位置居于齿面中部。
开始时咀嚼面为横椭圆形,逐渐变成圆形、三角形、纵椭圆形。下颌切齿磨面12~14岁为圆形,15~17岁为三角形,18岁以上为纵横椭圆形。
青壮年时各切齿上下相合近乎垂直,10岁以上逐渐倾斜,20岁左右更为倾斜,形成锐角。
判断年龄时要根据以上变化进行综合评定。各年龄的主要特征见表。
驴与马是同属动物,它的牙齿数目、排列和解剖构造基本与马相同,但驴的牙齿较小、永久齿生长稍慢、齿窝较深,驴下颌切齿齿坎深度为20毫米、齿窝深度约13毫米,上颌切齿齿坎深度为30毫米、齿窝深度约22毫米。驴牙齿的发生、脱换和磨损的时间与马稍有差异,而且不很规律、个体间差异也大。驴2.5岁换牙,3~3.5岁开始磨起,下颌切齿窝磨平需6.5年。故下颌门齿齿窝消失为9~10岁,齿坎痕消失为13~14岁,下颌中间齿齿窝消失为11~12岁,齿坎痕消失为15~16岁。由于下颌隅齿看不到黑窝、上颌切齿齿窝较深不易消失,故在判断年龄时不把下颌的隅齿和上颌切齿的齿窝作为依据。驴牙齿咀嚼面的变化也与马不同,下颌门齿的咀嚼面在10~11岁以前多呈横椭圆形、13~15岁呈三角形、15~16岁由三角形向纵二等边三角形变化,16~17岁以后逐渐变为纵椭圆形。
各龄马匹切齿主要特征表
由马与驴杂交所产的骡,牙齿较马坚硬,磨损较慢。在判断年龄时在6岁以后,可先按马来判断鉴别,再按下列标准加岁数:6~7岁者加1岁,8~10岁者加2岁,11岁以后加3~4岁,由此得出骡的实际年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