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麝鼠属(Ondatra)动物。学名O.zibethica(Linnaeus,1776)。别名水耗子、青根貂。染色体数2n=54。原产北美洲的沼泽地区。美国和加拿大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天然河流、湖泊中散放,前苏联、瑞典等国都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饲养。中国从1949年起,先后在黑龙江、新疆等省、区发现有由前苏联自然扩散来的兽群。
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麝鼠属(Ondatra)动物。学名O.zibethica(Linnaeus,1776)。别名水耗子、青根貂。染色体数2n=54。原产北美洲的沼泽地区。美国和加拿大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天然河流、湖泊中散放,前苏联、瑞典等国都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饲养。中国从1949年起,先后在黑龙江、新疆等省、区发现有由前苏联自然扩散来的兽群。1957~1958年几次从国外引种并散放在吉林、湖北、浙江、贵州等省。1958年以后,从新疆引种散放于吉林、陕西、四川等省,1986年从吉林省引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麝鼠适应性强,饲料来源广,抗病力强,易于饲养,便于管理,繁殖力强,猎取方便。可利用沼泽地散放。近年来,麝鼠种群扩大较快,如新疆各县凡有水域的地方都有麝鼠栖息,全省生存的麝鼠在1000万只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麝鼠产区。
吻钝圆,头稍扁平,眼小,耳短隐于被毛中,体重1~2千克,体长30~35厘米。前肢短,前足趾间无蹼,后肢较长,后足趾间具半蹼。尾侧扁,基部圆形,约为体长的2/3,其上被有小而圆的鳞片与稀疏的黑褐色短毛。成体背毛由棕黄到棕褐色,其中杂以较多的棕红或棕黑色毛,体侧淡棕黄色,头部色较深。胡须基部为黑色、梢部棕色,腹部棕灰色,四肢棕褐色,全身毛的基部为浅灰色,尾黑色(图)。成年公兽腹部尿道两侧有由腺细胞、支持细胞和排香管组成的左右各一页、扁椭圆形的分泌腺体,称之为香腺囊。幼体毛色深,褐灰或黑褐色。齿式为=16。母兽乳头3~4对。水中活动,陆地栖居。善游水,经常活动在水生植物较多的河渠、池塘、湖湾岸边或浅滩草丛中。多黎明和傍晚活动,春、秋季尤为活跃。冬季水面结冻后,常破薄冰入冰层活动,遇大风暴或异常气候时停止活动。嗅、视觉较差,但听觉较灵敏,稍有声响,迅速潜水入洞或隐蔽。公、母兽成对活动,另选新居繁殖后代,秋后组成家族群居。定居后,有固定的活动领域。如有外族入侵,即行搏斗。入冬前,多沿岸边树根修筑洞、巢越冬,洞由洞道、盲道、贮粮仓、窝等组成。洞有几个出入口,多位于水面下,随水位变动,改变洞口位置。少数洞口在水面上,多用泥草堵塞。洞有个体洞和家族洞之分。窝有的筑在深水面上,有的在浅滩上,多数由水生植物堆积而成。喜食植物的根、茎、叶,如芦苇、慈菇、菱、香蒲、水稗等。夏季多吃嫩茎和芽,冬季多吃根、块根等。4~5月龄性成熟,妊娠期24~28天,年产2~5胎,胎产6~7仔,1个月龄断乳。每年二次换毛,春末夏初脱冬毛,秋末冬初脱夏毛。
麝鼠
饲养可采用散放、半散放、圈养、笼养和池塘养等方式。饲料中野生植物占50%~90%,并给予白菜、甘蓝、胡萝卜、萝卜、马铃薯、番薯、南瓜、玉米粉、豆饼粉、鱼粉、骨粉、酵母、食盐等。管理上注意供水、防暑、防寒、驯化和钳牙等事宜。
麝鼠皮针毛光润,底绒丰厚,板质轻柔,保温性强。肉细嫩味美。成年公兽香腺囊内分泌乳白色的麝鼠香,含麝香酮、大环酮、脂肪酸和酯类,具有抗炎、抗疲劳、抗衰老、降低心肌耗氧量等功能,是日化、医药工业中的天然香料之一。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