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白僵病

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性蚕病,由白僵菌经皮侵入蚕体而引起。本病因病蚕尸体干涸硬化并被覆白色分生孢子而得名。白僵病分布很广,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地区发生很普遍,无论春蚕和夏秋各蚕期,都能引起为害。中国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白僵蚕,味咸”的记载。宋代《陈旉农书·蚕桑叙》(1149年)中,有“……伤冷风即黑白红僵”的记述。1835年

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性蚕病,由白僵菌经皮侵入蚕体而引起。本病因病蚕尸体干涸硬化并被覆白色分生孢子而得名。白僵病分布很广,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地区发生很普遍,无论春蚕和夏秋各蚕期,都能引起为害。

中国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白僵蚕,味咸”的记载。宋代《陈旉农书·蚕桑叙》(1149年)中,有“……伤冷风即黑白红僵”的记述。1835年,意大利植物学家巴希(Agottino Bassi)用实验证明白僵病是由一种真菌寄生而引起的传染性蚕病。50年代前后,中国、日本等蚕丝生产国试验推广了漂白粉防僵粉、西力生防僵粉和赛力散防僵粉等药剂,有效地控制了白僵病的危害。

病原

白僵菌属丛梗孢科白僵菌属,学名为Beauveria bassiana(Balsamo)Vuillemin,曾用名为Botrytis bassiana。白僵菌的生长发育周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繁殖体为分生孢子,无色,呈球形或卵圆形,长宽约为2.5~4.5×2.3~4.0微米,分生孢子聚集时呈白色。分生孢子发芽,侵入蚕体内后即生长发育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为丝状,宽2.3~3.6微米,具隔膜,能产生分枝。营养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能在菌丝的顶端或侧旁形成卵圆形的短菌丝(圆筒形孢子)。短菌丝长宽为5.6~16.8×2.8~3.08微米,浮游于血液中。不久,短菌丝一端或两端伸长成营养菌丝,同时还能在新的菌丝上再形成新的短菌丝,并随血液循环扩展到全身各组织(图1)。蚕死亡后,菌丝在各组织内旺盛生长,其中尤以脂肪组织、马氏管、丝腺、神经球和肌肉组织等更为旺盛,而在消化管内侵入生长较少。经1~2日,体内营养菌丝穿出体外而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也具隔膜,能分枝生长。气生菌丝上单生或簇生出许多分生孢子梗,大多与气生菌丝成对称的直角分叉。分生孢子梗瓶形,基部大,端部小,顶端细小处呈锯齿形弯曲,每一弯曲处延伸为一极短的小梗,在小梗上着生分生孢子,成熟后为葡萄状串聚积在气生菌丝上(图1)。

白僵菌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毒素,这种毒素属环状多肽类化合物,已发现有数种,其中白僵菌素Ⅱ对蚕的毒性较大,它是一种环状四肽。4龄蚕的人工合成饲料中含4~8ppm白僵菌素Ⅱ即可使蚕致死。这些毒素具有与阳离子络合的作用,会使蚕体组织的阴离子浓度产生明显的改变,这是导致蚕迅速死亡的原因之一。除产生毒素外,还能在病蚕的血液中镜检到八面体的草酸钙结晶。在各种硬化病菌中,白僵菌对蚕的致病力最强,病势也最急。

图1 白僵菌形态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室外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或土中,约可生存5个月至1年;10℃以下低温中,能生存3年;-20℃的低温中可达4年之久。直射日光(32~33℃)下,5小时可使其失去致病力。对消毒药剂的抵抗力,与曲霉菌相比要弱得多,1~3%甲醛溶液浸渍10分钟、0.2%有效氯漂白粉溶液浸渍5分钟、0.1%升汞溶液浸渍2分钟、70%酒精浸渍1分钟均能使其灭活。

传染

白僵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体壁接触传染,其次是创伤传染。覆盖于白僵病蚕尸体上的分生孢子,极易脱落,且质轻量多,随风飞散。当孢子带进蚕座并附着于蚕的体壁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约经6~8小时即开始发芽,孢子膨太,然后长出1~2根发芽管。发芽管能分泌蛋白分解酶、脂肪分解酶和几丁质分解酶。通过3种酶的共同作用将寄生处体壁分解,然后再借助发芽管伸长、生长的机械压力穿过体壁,侵入体内寄生(图2)。

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发育的适温为24~28℃,5℃以下或33℃以上都不能发芽、发育。在适宜的温度下,白僵菌的发芽必须在相对湿度75%以上。湿度愈高,发芽率愈高。养蚕生产中,蚕座内的温湿度十分适合白僵菌的发芽发育。

白僵菌分生孢子被蚕食下,因分生孢子在蚕的消化液内不能发芽,随粪排出体外,不会使蚕致病。5龄后期感染,常在营茧后乃至化蛹后死去。死于茧中的幼虫或蛹,由于上蔟环境干燥,体内含水率较低以及体表硬化等原因,尸体硬化后明显干瘪缩小,所结的茧又干又轻。

图2 白僵菌生长发育及传染模式

病症

蚕感染白僵病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异。在病死前一日,体表出现很多油浸状病斑或暗褐色病斑。病斑出现部位不定,形状不规则,这种病斑的出现是由于菌的侵入引起几丁质外皮变性所致。当感染菌量少时,病斑的出现也随之减少乃至完全不显现病斑(图3)。不久患病蚕食欲急剧丧失,有的还伴有下痢和吐液,蚕即濒于死亡。这时,若取血液用显微镜检查,即能看到很多芽生孢子,血液也稍混浊。蚕感染白僵病后,约经3~7日死去,小蚕死得快,大蚕死得较慢;起蚕感染得快,中盛食期感染得慢;侵入的病原菌多的时候快,少的时候慢。若在5龄期感染,常至5龄末期乃至蔟中、茧中病死。

图3 白僵病蚕症状

病蚕尸体由于寄生菌的发育而逐渐硬化,经1~2日后,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如继续自然放置一定时间,会从体内析出很多针状结晶物。

诊断及防治诊断白僵病,除根据僵病蚕共同特征外,由于白僵病蚕出现油渍状病斑,镜检血液能看到卵圆形的短菌丝,死后尸体不呈现淡红色,也不形成菌丝束,可以根据这些特征与其他僵病蚕相区别,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可再将病蚕进行体表消毒(1%有效氯漂白粉溶液浸1分钟),分离出病原菌,最后鉴定是否属于白僵病菌。

白僵病的防治主要做好养蚕前的蚕室蚕具消毒和蚕期中的蚕体蚕座消毒蚕室蚕具消毒是为了杀灭残存在蚕室蚕具上的病原菌分生孢子。用甲醛类消毒剂、优氯净消毒剂、漂白粉消毒剂及古老的硫磺熏烟法等,都能有效地杀灭白僵菌孢子。蚕体蚕座消毒是为了杀灭已带进蚕座甚至已附着在蚕体上的白僵菌分生孢子。1970年前,普遍使用赛力散和西力生等有机汞剂防僵粉,以后陆续试验推广了灭菌丹、克菌丹、百菌清、防病1号,防僵灵2号和优氯净等新的防僵药剂,以代替有机汞剂。这些药物,只要按使用方法严格使用,对本病防治均有良好的作用。使用防僵药剂时,一般在蚁蚕及各龄饷食前使用一次即可,但有本病发生时,最好每日使用一次,撒粉量以见蚕座上如落霜状为度。撒粉后,约经10分钟,加网给桑。使用熏烟法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僵措施,如应用松针熏烟。在蚕期中还经常用干草、谷壳和锯屑等含纤维量多的材料熏烟。此外,为防治白僵病的发生,还要注意驱除桑园害虫,及时拣除病蚕和勤用干燥材料,在蚕区禁止使用白僵菌作生物防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