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桑赤锈病

桑树芽叶病害之一,又称金桑、金叶。桑赤锈病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中国的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山西、福建、安徽、江西、河北、陕西、甘肃、辽宁、新疆、台湾等省区的蚕区均有发生。本病为害桑芽、嫩叶、嫩梢。发病时,芽叶上布满金黄色病斑,造成叶片畸形卷缩,黄化易落。严重时,桑芽不能萌发,已萌发的桑芽盘曲变形,甚至整个桑园无一片好叶,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

桑树芽叶病害之一,又称金桑、金叶。桑赤锈病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中国的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山西、福建、安徽、江西、河北、陕西、甘肃、辽宁、新疆、台湾等省区的蚕区均有发生。本病为害桑芽、嫩叶、嫩梢。发病时,芽叶上布满金黄色病斑,造成叶片畸形卷缩,黄化易落。严重时,桑芽不能萌发,已萌发的桑芽盘曲变形,甚至整个桑园无一片好叶,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主要于春、夏发生为害,黄河流域在桑树全生长期发生为害(图)。

桑赤锈病及其病原菌

病原

桑赤锈病的病原菌为桑锈孢锈菌,锈菌目,半知锈菌科,锈孢锈属,学名为Aecidium mori(Barcl)Diet。本病原菌是一种简单的锈菌,只产生锈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发芽侵入桑绿色组织,在表皮下形成菌丝,并生出吸胞插入细胞内摄取养分。吸胞长7~15微米,大多呈圆筒形,有时尖端呈螺旋状,也有分叉。锈子器球形直径约150微米,最大可达400微米左右。周围有一层护膜,成熟后隆起突破寄主表皮组织。锈子器内底部有圆形担子梗,无色,顶生连锁状锈孢子。新生幼小的锈孢子为无色、圆形,逐渐呈橙黄色,成熟的锈孢子具厚膜,表面附有许多微小突起。锈孢子长宽为11~15×13~18微米,当锈子器突破表皮后,发育呈钟状,锈孢子即从锈子器破口而出。

侵染

桑赤锈病以菌丝体在桑树枝条内越冬。中国南方桑树全年有绿叶,具备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条件。长江流域因锈孢子抗寒力弱,一般不能越冬。枝条上病斑大多数已经坏死,已无致病性,只有与枝迹十分接近以及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有致病作用。这些病斑内的菌丝侵入桑芽,到次年随桑芽萌动而发育,使桑芽发病。一般在4月上旬至4月下旬(广东气温较暖,则在2月份)初次侵染发病,所形成的锈孢子又可飞散到新梢、叶片、花椹而再次侵染,条件适宜时,可不断引起再侵染。病菌锈孢子侵染发芽温度为5~36℃,最适温度13~28℃,相对湿度93%。此病从春季桑芽萌发至秋季连续发生。温度高于30℃,湿度低于80%,则发病抑制,或骤然停顿。中国南方温暖地区,全年每个季节都有发病,而以5~6月和9~10月为发病高峰期。长江流域因秋旱影响,主要在春夏季4~6月发生严重,黄河流域雨季较迟,发病期在4~10月之间,雨季特别严重,不同桑树品种抗病力有差异。广东的伦教40号比普通荆桑容易感染发病,山东的鲁桑品种如:大鸡冠、小鸡冠、黑鲁桑和大白条等品种也易发病,而黄鲁桑和湖桑32号则比较抗病,但湖桑32号在江苏、浙江等地都发病严重。江南桑园新老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的北方间作桑园在收获桑叶时不伐条的,山东留枝留芽收获的,山西出扦法收获的,广东留大树尾收获的,都在桑树生长期间,留存绿叶,给病原侵染留有过渡存活的机会,均易发病。

病症

病原菌侵入桑树的幼芽、嫩叶、新梢以及花椹等绿色组织,发病后病芽局部肥厚,弯曲呈畸形,产生橙黄色病斑,生长停顿,变焦脱落。叶部受害时,病斑发生在正背两面,在叶面的多呈散发性点状病斑,在叶背的多沿叶脉蔓延呈网条状病斑。新梢上的病斑,初黄色椭圆形,后老化变暗褐色的坏死斑,凹陷,病斑部的木质变黑,易折损,常导致病斑部以上枝条产生枯梢现象。病斑上初时带有光泽透绿细小圆点,逐渐扩大隆起如小泡状(青泡),以后青泡变黄,突破表皮,产生橙黄色病斑(黄泡),从病斑上散出橙黄色粉状物后老化,变焦褐色(焦泡)。

防治

剥除初次侵染病芽,彻底夏伐有消除病源,控制再次侵染蔓延的效果;在初发病桑园用25%可湿性粉锈宁粉剂1000倍液,喷布2~3次,喷药间距20天左右,可控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