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四川丝业公司

改名为四川丝业公司。总公司设在重庆。在川北、川南、川东各重要蚕区分设办事处;下设北碚、南充、西充、阆中、三台、乐山、巴县7个蚕种场和重庆(一厂)、南充(二厂、三厂)、阆中(四厂)、乐山(五厂)五个丝厂;并在产茧区乡设茧庄收购蚕茧;同时把原来四川省蚕桑改良场的推广部门划出,另设四川省蚕业推广委员会,由公司主管,统一经营四川蚕丝业。

经营管理四川全省蚕、茧、丝、绸的经济实体。

四川所产丝绸,一向分散经营。1930年后,因日本加紧控制生丝市场和国际上出现经济萧条,中国各省生丝滞销,四川所受影响更甚,丝厂纷纷倒闭。1933年,重庆、南充、阆中、三台、乐山等地的各大丝厂合并为大华公司,一年后又改名为新华生丝贸易公司;1936年官僚资本家乘机渗入控制,改名为四川生丝贸易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进一步把蚕桑推广、收茧、制种、缫丝一并纳入,改名为四川丝业公司。总公司设在重庆。在川北、川南、川东各重要蚕区分设办事处;下设北碚、南充、西充、阆中、三台、乐山、巴县7个蚕种场和重庆(一厂)、南充(二厂、三厂)、阆中(四厂)、乐山(五厂)五个丝厂;并在产茧区乡设茧庄收购蚕茧;同时把原来四川省蚕桑改良场的推广部门划出,另设四川省蚕业推广委员会,由公司主管,统一经营四川蚕丝业。公司成立之初,省内外蚕丝业科技人员本着爱国热忱,纷纷支援公司业务,期望四川蚕丝业发展。对四川蚕品种改黄茧土种为白茧良种;改推广纯种为推广1代杂交种;改一年一季春蚕为一年春、秋两季蚕。对制丝方面,也在技术上作了不少改进,把蚕丝科学研究和生产密切结合起来。由于公司被官僚资本家长期操纵垄断,茧价、工资一再压低,对技术员工、蚕农无止境地剥削,1945年后,终于导致蚕农不愿养蚕,丝厂停工待料,技术专家纷纷离开公司。特别是1948~1949两年,官僚资本家收缩营业,抽去资金,转移香港、国外,种场、丝厂、茧庄都纷纷停闭,1949年全省产茧只4,900吨,仅及1933年产茧量的20%;全省产丝34.2吨。此时公司业务已奄奄一息。

1950年政府确定了积极恢复发展蚕业的方针。同时派监理员,进入公司协助整顿,恢复公司业务,重新开展丝厂、茧站、种场的生产工作。

1953年,四川蚕丝业划归西南纺织管理局管理,公司则由西南纺织管理局直接领导,蚕桑、茧、丝、绸各阶段的生产密切结合,当时四川年产茧量超过1万吨,生丝年产量约500吨。

1956年四川省农业厅接管了蚕桑、蚕种的生产工作,随后四川省轻工业厅成立,又接收了原四川丝业公司的收茧、缫丝、织绸业务,因而四川丝业公司就此解体。此后四川蚕丝业则分由农、工、贸各部门分段管理。1982年重新成立四川省蚕丝公司,统一管理蚕种、蚕茧、丝绸生产和贸易。1984年又改名为四川省丝绸公司,经营业务基本上和原四川丝业公司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