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茶炭疽病

由茶盘长孢侵染茶树叶片的一种真菌病害。1907年日本三宅市郎定名。自推广感病的薮北品种后,炭疽病已成为日本茶树上三大主要病害之一。 茶炭疽病症状和病原物 分布和为害日本、斯里兰卡和中国的西南、江南茶区及台湾省均有发生。秋季严重发生,影响次年春茶产量,一般减产20%~30%,当每平方米树冠上病叶达3000~4000张时,减产40%~50%。

由茶盘长孢侵染茶树叶片的一种真菌病害。1907年日本三宅市郎定名。自推广感病的薮北品种后,炭疽病已成为日本茶树上三大主要病害之一。

茶炭疽病症状和病原物

分布和为害

日本、斯里兰卡和中国的西南、江南茶区及台湾省均有发生。秋季严重发生,影响次年春茶产量,一般减产20%~30%,当每平方米树冠上病叶达3000~4000张时,减产40%~50%。叶片受害后,成叶的边缘或叶尖产生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浸状,后沿叶脉扩大,成不规则大型斑块,黄褐色,褐色或红褐色,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上生许多细小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见图)。

病因

病原物为茶盘长孢(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该菌的有性态在自然界和培养基上均未发现。分生孢子盘底部平而薄,形成子座,初埋生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黑色,圆形,直径80~150微米,其上生有许多丝状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大小10~20×1.5~2(微米),顶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两端稍尖,单胞,大小3~6×2~2.5(微米),两端各有1个小油球图。病菌在马铃薯、葱、茶叶煎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25~27℃,pH值为5.3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芽最好,32℃以上生长受抑制。在茶叶煎汁、1%~2%葡萄糖液、或茶叶皂甙500毫克/千克加1%蔗糖液中孢子萌芽良好。在含适量茶叶提取物的溶液中,孢子形成吸器多。除茶叶外,还为害油茶、山茶、茶梅等近缘植物。

不同茶树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日本推广薮北品种,中国发展龙井43等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阿萨姆等大叶种抗病性强,叶片上仅形成很小的圆形病斑。抗病机制与叶片的茸毛数量、木质化速度有关。抗病品种茸毛数少,茸毛管腔封塞较早,病菌侵入后寄主细胞壁增厚能力强;感病品种茸毛数多,管腔封塞较迟。

当年茶炭疽病发病程度与次年春、夏季的罹病程度关系密切,秋季发病重,次年初侵染源多,春夏茶期发病也重。菌源多且种植感病品种,降雨是发病的决定因素。孢子形成、传播和萌芽需要饱和湿度。全年发病盛期在5月至6月梅雨期和7月下旬至10月秋雨期,尤以秋季发生最多。多雨的年份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多,叶片柔嫩,或树势衰弱,抗病性降低,均易发病。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雨滴溅散传播,侵染芽下第1~3片嫩叶,粘附在叶背茸毛上,在水滴中萌芽,形成侵入丝,沿茸毛空腔向基部蔓延,进入叶组织内,25~27℃时,从侵入到出现圆形小病斑历时8~14天,形成大病斑需15~30天,嫩叶侵入,到成叶期发病。

病害控制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炭疽病的根本措施。中国的抗病品种有毛蟹、金桔、梅占等品种;日本的高抗品种有大和绿、丰绿、红誉等品种。摘除树上病叶,减少初侵染源,使翌年发病减轻50%~60%。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可减少发病。在种植感病品种的茶园中,发病盛期前(6月和9月),尤其是秋雨季前,在各轮新梢的一叶期前后喷药最适宜。中国茶园喷75%百菌清,使用后10天左右,重复喷药一次,防止病害蔓延。日本茶园用50%苯菌灵或75%甲基硫菌灵液对茶炭疽病有治疗效果,持效期达20~30天,但需控制用药次数,防止抗药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