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大麦坚黑穗病

由大麦坚黑粉菌引起为害大麦穗部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真菌病害。俗名灰穗和鬼麦。分布和为害 大麦坚黑穗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麦产区,中国长江流域为害严重。大麦受害后,病株生长较健株略矮,抽穗稍迟。部分小穗被剑叶鞘包住,不能抽出或部分抽出。病株的籽粒、种皮及内、外颖均被破坏

由大麦坚黑粉菌引起为害大麦穗部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真菌病害。俗名灰穗和鬼麦。

分布和为害

大麦坚黑穗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麦产区,中国长江流域为害严重。大麦受害后,病株生长较健株略矮,抽穗稍迟。部分小穗被剑叶鞘包住,不能抽出或部分抽出。病株的籽粒、种皮及内、外颖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病菌的冬孢子),外面有一层青灰色薄膜包住,后转灰白色,冬孢子间有油脂类物质粘附,黑粉不易散开,包膜也不易破碎,有芒品种的麦芒残存,呈黄色,黑粉孢子堆有时也可在叶片上发育,呈长条状,或在茎节组织中。

病因

病原物为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 hordei(Pers.)Lagerh.),属担子菌,黑粉菌目。冬孢子圆形至椭圆形,直径5~9微米。褐色,半边色较淡,表面光滑无刺。萌发最适温度为20℃,最低为5~6℃,最高为35℃,抵抗干热能力很强,但对湿热抵抗力弱,孢子在干燥空气中,60℃下维持15分钟,仍可有50%发芽,而在52℃温水中经5分钟只有2.5%的孢子发芽,15分钟后全部丧失活力。冬孢子在干燥条件下经5年之久仍保持其发芽力,而在土壤中,特别在湿土中仅能维持很短的时间。从病穗上采集的成熟或未成熟孢子在水中经24或48小时即可萌发。散落在大麦颖壳间的孢子也能迅速发芽。另从采自江苏各县280个病菌标样接种于3个鉴别寄主上,测定出至少含C-1、C-2、C-3、C-4和C-5等五个生理小种,其中C-1和C-2分布最广。1945年魏景超等用5个大麦品种为鉴别寄主将来自苏、川、豫、陕4省的菌株区分为10个生理小种。1941~1943年俞大绂等在昆明将中国各地菌株84个,接种在南京373、南京386、Himalaya和Excelsior 4个品种上可区分为9个生理小种。美国塔普克(Victor Fredinand Tapke)用8个大麦品种鉴别出13个生理小种。

本病原菌只为害大麦和裸大麦(元麦、青稞)。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大麦坚黑穗病为幼苗侵染型病害,病菌每年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当大麦收获脱粒时,黑粉病穗包膜破裂后,孢子散落,粘附在健粒表面。大麦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圆柱形,分成四个细胞,每个细胞的近隔膜处产生一个担孢子,由担孢子萌发出的次生小孢子萌发成菌丝,不同性别的菌丝结合形成双核侵染菌丝。侵染菌丝由大麦幼芽鞘侵入,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发育而向上扩展。植株抽穗前,病菌破坏种子或花器,产生大量冬孢子,形成具薄膜包着的黑粉病穗。此外,当湿度适宜时,部分孢子在当季萌发,以先菌丝伸入颖壳甚至种皮内潜伏越夏或越冬;大麦收获前还由于病穗与健穗在田间相互碰撞和摩擦,一部分孢子可沾染在健穗上,并萌发成先菌丝,伸入颖壳或种皮内潜伏休眠越夏,大麦种子萌芽后,病菌恢复活动而引起病害。

病害控制

由于坚黑粉菌主要潜伏于种子表层,可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中国现采用石灰水浸种或“402”抗菌剂浸种。其它较好的浸种剂有三唑酮和福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