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Ditylenchus

寄生于高等植物和藓类植物,为害茎部为主,引起茎叶扭曲和块茎(根)腐烂或可取食真菌的一类线虫。属垫刃线虫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是菲利浦捷夫(Filipjev)于1936年定名,现已知约90种,有些虫种是极为重要的作物病原线虫。形态特征雌雄虫体均为线形,体长0.5~2毫米,唇区低平,无环纹,骨架中等发育,稍有缢缩,口针较细小,长8~15微米,基部球明显,食道垫刃型,中食道球卵圆形或纺锤形,狭部细长,后食道球长梨形或倒棍棒状,基部膨大与肠交界明显或稍覆盖肠的前端。侧区4~6条侧线,排泄孔在后食道球基部膨大部位。雌虫单卵巢,直伸,可达食道腺位置。卵母细胞1~2行非轴状排列,阴门位于虫体后部约75%~90%处,具后阴子宫囊,其长短因虫种而异。雄虫略细短,交合刺细长,稍弯曲,有引带,抱片常包达尾长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两性尾圆锥形,末端尖圆,有的虫种具尾尖突。生物学特性茎线虫多为移动性内外寄生,主要寄生于茎(鳞茎、块茎、球茎)、块根和叶的非维管束组织细胞,使茎、叶扭曲肿大或形成小的虫瘿,受害鳞茎横断面还会出现红褐色环斑或小肿斑(specks)。干旱情况下有些虫种(D.dipsaci)可由4龄幼虫在

寄生于高等植物和藓类植物,为害茎部为主,引起茎叶扭曲和块茎(根)腐烂或可取食真菌的一类线虫。属垫刃线虫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是菲利浦捷夫(Filipjev)于1936年定名,现已知约90种,有些虫种是极为重要的作物病原线虫。

形态特征

雌雄虫体均为线形,体长0.5~2毫米,唇区低平,无环纹,骨架中等发育,稍有缢缩,口针较细小,长8~15微米,基部球明显,食道垫刃型,中食道球卵圆形或纺锤形,狭部细长,后食道球长梨形或倒棍棒状,基部膨大与肠交界明显或稍覆盖肠的前端。侧区4~6条侧线,排泄孔在后食道球基部膨大部位。雌虫单卵巢,直伸,可达食道腺位置。卵母细胞1~2行非轴状排列,阴门位于虫体后部约75%~90%处,具后阴子宫囊,其长短因虫种而异。雄虫略细短,交合刺细长,稍弯曲,有引带,抱片常包达尾长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两性尾圆锥形,末端尖圆,有的虫种具尾尖突。

生物学特性

茎线虫多为移动性内外寄生,主要寄生于茎(鳞茎、块茎、球茎)、块根和叶的非维管束组织细胞,使茎、叶扭曲肿大或形成小的虫瘿,受害鳞茎横断面还会出现红褐色环斑或小肿斑(specks)。干旱情况下有些虫种(D.dipsaci)可由4龄幼虫在鳞茎基部聚集而形成“线虫绒毛团”(nematodes felt),又称“线虫绒”(eelworm wool),可抗干旱,表面线虫个体可死亡,四周形成保护罩,保护内部线虫呈停育状态,水分适宜时,线虫又可复苏分散活动,并对根有趋化性。有的虫种还有耐一定高渗透压的能力。寄主被线虫侵染后可产生多种果胶酶,其中内多聚半乳糖醛酶等可破坏寄主细胞,使之分离解体,引起植物组织变软,这种酶被认为是引起寄主病变的主要原因。有些线虫侵入后可以破坏品种抗细菌性萎蔫病(Corynebacterium insidiosum)的能力,使其变为感病,或与其它病原如茄子茎点霉菌(Phoma solanico-la)与破坏性茎线虫一起引起复合侵染。起绒草茎线虫还可以传播洋葱颈腐病(Botrytis allii)。

茎线虫一般适宜于较凉爽或温带地区生活,温度15~18℃最为适宜,一年可完成3代以上。破坏性线虫要求90%~100%相对湿度,起绒草茎线虫则在粘性土壤中聚积量大,并有利过冬。带病鳞茎、球茎等繁殖体和土壤为其侵染来源,灌溉水流可帮助线虫传播。寄主植物包括洋葱、蒜、韭菜、水仙、百合、甜菜、马铃薯、甘薯、黑麦、燕麦、玉米、三叶草、苜蓿、亚麻、草莓、豆类、胡萝卜、大丽花、唐菖蒲、鸢尾草、郁金香、向日葵、黄瓜等数百种植物;有的虫种还可取食数十种真菌,并可利用真菌繁殖后代。

在粒线虫科中的茎线虫属粒线虫属拟粒线虫属形态特征易混,又都是农作物的重要线虫,为了便于鉴别见下表。

重要病原线虫

有破坏性茎线虫、水稻茎线虫、起绒草茎线虫和食真菌茎线虫。

茎线虫、粒线虫和拟粒线虫特征比较

D.destructor Thorne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及亚洲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和前苏联马铃薯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线虫病害。中国黄淮海各省、市以及辽宁、福建等甘薯上有发生,目前仍是一些省区的检疫线虫。中国甘薯上发生的茎线虫是于1937年由日本传入。另外,甘肃还发现该线虫为害中药材当归和薄荷,并在其它地方为害人参。世界各地报道还可以为害鸢尾、甜菜、胡萝卜、三叶草、大菖蒲、大丽菊和郁金香等植物。该线虫主要为害寄主地下部分的根、块根和块茎。如甘薯、当归和人参的块根,表现为组织坏死、干缩、糠心和表皮变褐龟裂。马铃薯块茎受害呈暗褐色或黑色腐烂,内部组织松软呈粉状,表面皱裂。受害块根、块茎和残体是翌年发病的主要来源,带有线虫的繁殖体可进行远距离传播。干旱条件不利这种线虫的生存,在热带少雨地区很少发生。对这种线虫的防治主要是加强检疫,严禁带病繁殖体向外调运,进行轮作和进行繁殖体和土壤的处理。

D.dipsaci(Kühn)Filipjev

主要分布于西欧的英国、德国、荷兰、北美和非洲北部国家。中国北方的河北、内蒙古、新疆等省有发生。主要为害洋葱、蒜、水仙、韭菜、百合、风信子、郁金香、甜菜、马铃薯、草莓、玉米、黑麦、燕麦和豆类等数百种植物,尤其对鳞茎、球茎等观赏花卉和洋葱等葱蒜植物的生产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它是一类移动性内寄生线虫,主要为害寄主地上部分的非维管束组织以及地表下球茎鳞茎和根部组织。寄主被害后表现为叶部扭曲畸形或变色,花梗和茎生长受抑制而变粗、植株矮化,并在茎叶上形成小的虫瘿,鳞茎受害表现为组织变软,细胞分离干后易粉,剖面有褐色环,重者腐烂死亡,因为线虫侵入后分泌果胶酶,破坏细胞壁的中间层,引起细胞解体。这种线虫还可以与其它病原物一起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侵染,加重对寄主的为害。起绒草线虫具有许多寄生专化类型,不同类型有各自的寄主范围和不同的分布地区,在有些国家已被区分为若干生理小种。

D.angustus(Bu-tler)Filipjer

1912年在孟加拉国发现,当地称“Ufra”或“dakpora”病,主要分布在印度、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和埃及等亚洲国家和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中国尚未发现,已被列为进境危险性线虫病害。该线虫主要寄生水稻属植物,有报道可为害杂草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水稻被害后主要在地上部分,表现叶片失色,茎叶变形,花序扭曲和不抽穗或秕粒。线虫侵染先在叶片和叶鞘间行外寄生,水稻成熟时在稻壳缝隙处,不进入细胞内,亦不高度集中,此时线虫多卷曲呈螺旋状,休眠达6~15个月,渡过不良环境,因而带线虫稻种是传病的主要来源。播种时线虫吸水活动侵入稻苗。干旱少雨发生轻,而多雨、深水、高温(28~30℃)和直播田发生较重。所以对该线虫应采用检疫,种子消毒,消除田间病稻草和选用抗病品种等防治方法。

D.myceliophagus Goodey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食用菌栽培配料(尤其是生料栽培)中大部分皆有此线虫的发生,是食用菌生产威胁最大的一种线虫,它主要吞食菌体。每100克配料含线虫3条,最后食用菌可造成30%的损失,如果含量达20条以上则可引起绝收。18℃左右(这也是低温型食用菌发育最适温度)对线虫生长最为适宜。该线虫生长中若完全取食蘑菇,有利线虫发育,体长可达1000微米左右。防治主要应进行配料、用具和菇床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