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oraceae)。美国马丁(George Willard Martin)的三纲一类的真菌分类系统中,毛霉科属藻菌纲,接合菌亚纲。英国安斯沃思(Geoffrey Clough Ainsworth)于1971年将藻菌纲分别建立两个新的亚门——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毛霉科相应上升为毛霉目。形态特征 毛霉目真菌的营养体通常是无隔多核菌丝体,发达繁茂,大多在形成生殖器官时产生隔膜。
菌丝无隔膜,菌体发达,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的一类真菌。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是接合菌亚门的一个大目。已知约50属270种。大多腐生,有许多种被用于生产各种有机酸、酶类、维生素、促生素、生物碱和发酵食品,在发酵工业上极重要。其中瓶霉引起人类接合菌病。少数弱寄生菌为害植物,引起腐烂。
德国尼斯(Christian Gottfried Nees)首先建立毛霉科(Mucoraceae)。美国马丁(George Willard Martin)的三纲一类的真菌分类系统中,毛霉科属藻菌纲,接合菌亚纲。英国安斯沃思(Geoffrey Clough Ainsworth)于1971年将藻菌纲分别建立两个新的亚门——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毛霉科相应上升为毛霉目。
毛霉目真菌的营养体通常是无隔多核菌丝体,发达繁茂,大多在形成生殖器官时产生隔膜。有的种类,其菌丝可特化为根状的假根和联结假根的匍匐枝,有的形成厚垣孢子。有的种类在液体培养时具两型性,即在缺氧条件下产生酵母状细胞,而在氧气充足时形成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内生孢囊孢子。孢子囊顶生在孢囊梗上,有的孢囊梗顶端膨大,延伸至孢子囊内,称为囊轴。有的种类孢囊梗和囊轴连接处膨大成为囊托。孢子囊内只有少数孢囊孢子的称小型孢子囊,有球形和圆柱形两类,通常无囊轴。球形的小型孢子囊着生在顶部生有孢子囊的孢囊梗中下部的分枝短梗上或其自身的孢囊梗上;圆柱形的生在孢囊梗顶端。孢子囊成熟时囊壁破裂,散出孢囊孢子。有的孢子囊只含一个孢囊孢子,其功能与分生孢子相似。有性生殖是通过两个形态相同、大小相等或不等的配子囊接合产生接合孢子。接合孢子表面平滑或有纹饰,有的在基部的配囊柄上有形状不同的附属丝。同宗配合或异宗配合。
毛霉目的分科依据是孢子囊和小型孢子囊的有无及形态、孢囊梗形态、囊轴的有无及形态、孢子囊是否强力放射、配子囊类型、接合孢子形态和配囊柄附属丝的形态等。赫塞尔坦(Charles W.Hesseltine)1973年将毛霉目分为14科,中国学者近年多采用这个分类系统。英国霍克斯沃思(David L.Hawk-sworth)等在1983年《真菌词典》第7版中,将赫塞尔坦分类系统中的一些科独立为目,在毛霉目下设9个科。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是毛霉科(M ucoraceae)和笄霉科(Choanephoraceae)。常见属(见图)如下。
毛霉目常见属的形态
菌丝无隔膜,有假根和匍匐枝,假根相对处向上长出孢囊梗;孢囊梗单生或丛生,分枝或不分枝,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囊轴明显,基部有囊托,成熟后壁消解或破裂;孢囊孢子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形,有棱角或线纹,无色至淡褐色;接合孢子表面有瘤状突起,配囊柄无附属丝。匍枝根霉[R.stolonifer(Ehrenb.ex Fr.)Vuill]引起甘薯软腐病及瓜果蔬菜的收获后病害。
菌丝无隔膜,无假根及匍匐枝;孢囊梗单生、直立,单轴或假单轴分枝,顶端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有囊轴,无囊托,内生大量孢囊孢子;孢囊孢子圆形或椭圆形,无色或有色,表面平滑;接合孢子表面有瘤状突起,配囊柄无附属丝,萌芽时产生芽孢子囊,有的产生厚垣孢子。广泛分布,腐生于土壤、粪便和其他有机物上。在贮藏条件不良时,可引起谷物、果实及薯类的霉烂。
有孢子囊和小型孢子囊,分别着生在各自的孢囊梗上。孢子囊有囊轴,内有大量形状不一的孢子,孢子褐色,有条纹及毛状附属丝;小型孢子囊生在球形的泡囊上,内有2~5个孢子,孢子卵形至纺锤形,暗褐色,有条纹及毛状附属丝。有时形成厚垣孢子。有些种形成接合孢子。常见种是引起瓜类花腐病的瓜笄霉[C.cucurbitarum(Berk et Ray.)Thaxt.]。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