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棉花角斑病

由黄单胞杆菌寄生,为害棉花地上部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分布和为害角斑病分布广,世界各产棉国家均受其害。棉田受害后轻则影响植株的同化能力,组织死亡,铃皮皱缩,幼铃易脱落,成铃内部纤维易变黄,重则引起落叶、落柄、烂铃,影响棉花产量。

由黄单胞杆菌寄生,为害棉花地上部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分布和为害

角斑病分布广,世界各产棉国家均受其害。棉田受害后轻则影响植株的同化能力,组织死亡,铃皮皱缩,幼铃易脱落,成铃内部纤维易变黄,重则引起落叶、落柄、烂铃,影响棉花产量。

棉苗子叶受害,初呈深绿色油渍状斑点,后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深褐色,有时自叶柄蔓延到茎部,并向两端扩展,呈黑色长条形斑块,严重时,子叶脱落,幼茎变细,弯曲死亡;叶片发病,初为灰绿色小斑点,后扩大呈水渍状,黑褐色,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病斑沿叶脉发展,形成黑褐色长条弯曲状病斑;棉铃受害,始现水渍状深绿色斑,多现于铃缝间,后渐发展成圆形凹陷病斑;棉茎染病后,病斑延长逐渐呈黑褐色,形似黑臂,故角斑病又称“黑臂病”。

病因

病原物是黄单胞杆状细菌。1920年由司密斯(E.F.Smith)定名为(Pseudomonas mal-vacearum E.F.Smith),后易名为(Bacterium mal-vacearum E.F.Smith),现正式定名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E.F.Smith)Dye]。菌体杆状,大小1.2~2.4×0.4~0.6(微米),一端具1~2根鞭毛,可游动。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菌落。菌体细胞常2~3个结合成链状体,革兰氏阴性反应。病菌生长适温25~30℃,最高36~38℃,最低10℃,病原细菌离体时,在温度50~51℃下经10分钟死亡。处在休眠状态下的病原细菌能抵抗不良环境,在干燥情况下可耐80℃高温,或-21℃低温,在活动条件下,遇40℃高温,或0℃以下低温则死亡。品种抗性差异显著,纳森(R.R.Nelson,1973)研究指出,抗性受主基因、次基因和修饰基因相互制约,已经鉴定出12个独立基因,称“B”基因,在陆地棉中,B4BSm组合在混合小种鉴定下,表现出近似免疫,同样,在海岛棉中,若B2B6、B4B6、B1B9k和B6B11基因组合亦可提高品种的抗病性。在选育抗病品种时,必需将生理小种与B基因结合起来考虑,尤其是B2、B4、B3和B6等基因,因此品种抗病性较稳定。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角斑病以种子传播为主,病菌潜存种子内部1~2年,前苏联布纳克哈夫(Brinkerhoff,1963)分离感病棉铃,证明棉籽带菌率为6%~24%。病原菌亦能在病铃等病残体组织上越冬,次年侵染幼苗。病菌从植株表皮气孔和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在湿润条件下,病组织可外溢菌脓,借风、雨、虫媒扩散传播为害。长江流域棉区于6月至9月发生,7月至8月为盛发期。在此期间,雨量与发病直接相关,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特别在台风袭击,棉叶受损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速病害的流行。

病害控制

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沿用的“三开一凉”温水(55~60℃)浸种0.5小时有效;使用抗病品种,陆地棉中岱字棉系统抗性较强、海岛棉易感病,中棉较抗病;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尤其在台风、大雨过境后,追施肥料是控制病害发展的重要措施;药剂防治中,“波尔多液”喷治有效,重病田块还可用农用氯霉素液喷洒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