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桑紫纹羽病

由桑卷担菌为害桑树根部的真菌病害。桑紫纹羽病曾在日本桑园大暴发。1890年日本学者田中延次郎定名为田中卷担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Raciborski)将属名改为隔担耳属(Septobasidium)。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此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重新更改为卷担菌属。

又称霉根。由桑卷担菌为害桑树根部的真菌病害。桑紫纹羽病曾在日本桑园大暴发。1890年日本学者田中延次郎定名为田中卷担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Raciborski)将属名改为隔担耳属(Septobasidium)。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此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重新更改为卷担菌属。中国1987年对此菌进行分离并开展病害防治研究。

分布和为害

主要分布于亚洲各主要产桑国家。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河北、湖南、四川、广东、台湾等产区均有发生。桑树感染发病后,生育不良而减产,幼龄桑树和桑苗经1年或数年死亡,严重地方,桑苗成片病死。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病变,严重时生长缓慢,病树逐渐衰弱,枝条细小,叶色变黄,脱落,生长停止,芽叶枯萎,而至死亡。根部表面可见丝缕状紫褐色或紫色纵横交错呈网状的菌索,菌丝呈“H”形连结。随病情发展,病根由鲜黄变褐或变黑,失去竖张力和光泽,根部布满菌索,树茎干部形成厚丝绒状紫褐色菌膜。根部皮层腐烂变黑,皮层和木质部彼此分离。在腐朽的根部生有紫红色半球形菌核。

病因

病原物为桑卷担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Tul.)Pat.](桑羽纹病菌),属担子菌、木耳目。病菌有两种菌丝。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表面的称生殖菌丝。营养菌丝体黄褐色,直径5~10微米,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紫色。

病菌寄主范围广。计48科113种,主要有柑桔、苹果、梨、桃、李、葡萄、茶、松、杉、柳、白杨、袍、栎、石刁柏、刺槐等多种林木和果树以及大豆、薯类、萝卜、花生、黄芪、甘蔗、人参等作物。病菌在土层内垂直分布深达5~25厘米,也有深达150厘米的记载,缺氧条件下不发育,但能生存50日左右。发育温度8~35℃,适温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在60%~70%,pH值为5.2~6.4最适合病菌繁殖。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可侵染寄主植物根系,也可利用土壤内有机物质营腐生生活,在土壤可生存3~5年。土壤内的菌核和菌索在适当条件下,随时能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幼根,并向侧根和主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到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子实体,并产生担子、担孢子,担孢子在五、六月份的雨季形成。担孢子萌发生菌丝,大多丧失侵染能力。病菌通过流水、农具使土壤内菌核和残存病根内菌丝与新寄主植物根系接触传染。还可通过桑苗、林苗、果苗、薯块、花生调运传带到新区。

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防治紫纹羽病的现场

病害控制

桑紫纹羽病常采用以下措施。①检疫和病苗消毒:病区商品苗木禁止向无病地区调运。检出的病苗予以烧毁;对感病轻的或有可能感病的桑苗进行消毒处理。处理方法是用25%多菌灵液或45℃温水浸苗根30分钟,可杀灭桑组织内外寄生病菌,对苗质无不良影响。②开沟隔离:挖除病株烧毁,在病区范围的四周挖深1.5米、宽0.3米的隔离沟,以防土壤内病菌扩展蔓延。③土壤消毒:氯化苦或氨水浇灌消毒。用聚乙烯膜覆盖发病桑地,利用太阳能消灭病菌(见图)。④轮作:发病桑园和苗圃,改种水稻、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经4~5年后再种桑培苗。⑤新建桑园的土地诊断:用新鲜桑树枝条(径l~1.5厘米),剪成30厘米左右,将2~3枝扎成一束,并将二束扎成“十”字形诱捕束,诱捕束在5~9月横埋约20厘米深穴内,做好记号,经一个月掘起,用肉眼检查菌束。枝条上菌丝有疑问时可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H”形连结菌丝。用此法可避免病土栽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⑥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酸性较重的土壤可施石灰,有机肥料须充分腐烂,才能施入,注意桑园开沟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