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ford,1946)所接受,科下设暗色双孔亚科和暗色多孔亚科或小煤炱亚科。70年代以来,随着真菌的五个亚门分类系统的确立,小煤炱科也相应上升为小煤炱目。形态特征该目真菌只产生子囊孢子,不形成分生孢子,以往文献上报道的分生孢子阶段,现已证实是其他寄生菌或超寄生菌。营养体菌丝褐色至深褐色,平直、波状或弯曲,多次单侧分枝或叉状分枝。
有性态形成无孔口子囊壳的一类引致高等植物煤污病(黑霉病)的专性寄生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该目真菌表生于寄主植物绿色部分,以叶片为主,叶柄和小枝亦可受害。受害部位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霉层,呈网状、膜状、、绒状或壳状,直径从1~2毫米至数厘米,有时覆盖整个叶面。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中国发生于浙江杭州湾至四川峨嵋山一线以西的广大区域。
弗赖斯(Elias Magnus Fries)1825年根据刚毛球壳菌改建新属并作为模式种,定名为周毛小煤炱,其后经巴尼特(Barnet,1851)详加描述。美国史蒂文斯(Frank Lincoln Stevens)1927~1928年发表小煤炱亚科专著,但未确定其分类地位。美国马丁(George Willard Martin)1936~1950年建立小煤炱科(Meliolaceae),为英国汉斯福德(Clifford Gerald Hansford,1946)所接受,科下设暗色双孔亚科和暗色多孔亚科或小煤炱亚科。70年代以来,随着真菌的五个亚门分类系统的确立,小煤炱科也相应上升为小煤炱目。
该目真菌只产生子囊孢子,不形成分生孢子,以往文献上报道的分生孢子阶段,现已证实是其他寄生菌或超寄生菌。
菌丝褐色至深褐色,平直、波状或弯曲,多次单侧分枝或叉状分枝。菌丝细胞短形至柱形,壁光滑,其上生营养器官和不孕器官,主要有:①头状附着枝(capitate hyphopo-dium)。通常由两个细胞组成。上部的大型细胞称顶细胞,圆形至不规则圆形,边缘整齐或有裂隙,中部有圆形透明孔与纤细的菌丝联接,下端有深入寄主皮层细胞内的球形或卵形吸器。顶细胞的下端联接一个(少数2个)矩形、楔形或柱形的柄细胞,连接于菌丝上,并参与一切代谢活动。②瓶状附着枝(mucronate hyphopodium)。单细胞,瓶状或锥状,互生或对生于菌丝的一段或与头状附着枝间生于同一菌丝上。③菌丝体刚毛(mycelial seta)。生于菌丝细胞上的毛状不孕器官,直或弯曲,黄褐色至深褐色,有或无横隔膜,顶端尖锐至钝圆,不分枝,齿状,叉状分枝或反复分枝,小枝顶端多尖锐、平直或卷曲,散生于菌枝上或围绕子囊壳盘基着生。
佛罗里达小煤炱形态
形成子囊壳,内生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壳球形或扁球形,无孔口或有不规则的裂隙,黑色,散生或密集着生于菌丝层上,上部裸露或被有辐射状菌丝层。壳外壁有疣状、乳头状、锥状突起或蠕虫状附着枝,或由子座产生的囊壳刚毛,形状与菌丝体刚毛相似。成熟的子囊壳有缘丝和侧丝,多数子囊成熟后缘丝和侧丝相继消解。子囊棍棒形至梨形,具短柄,淡黄色,透明,内含2~8个孢子,子囊壁通常早期消解。子囊孢子椭圆形至柱形,两端尖或钝圆,2~4个隔膜,隔膜处无或稍缢缩,外壁稍厚,光滑。
多数学者认为小煤炱目只有一科,但科以下分属的意见不一致,最多的分为50多属。根据缪勒和阿克斯(Emil Müller和Josef Adloph von Arx,1973)的意见,分为7属。汉斯福德1961和1965年先后发表小煤炱属(Meliola)、小光壳炱属(Asteridiella)、针壳炱属(Irenopsis)、附丝壳属(Appendiculella)和双孢炱属(Diporotheca)分类专著。
种类多,分布广,可引起多种植物病害。子囊壳裸生,子囊孢子多细胞,菌丝体刚毛散生或围绕子囊壳盘基着生(见图)。常见种有引起柑桔黑霉病的巴特勒小煤炱(M.butleri Syd.),引起龙眼黑霉病的好望角小煤炱龙眼变种[M.capen-sis(Kalchbr.et Cooke)Theiss.var.euphoriae Hansf.],引起杧果黑霉病的杧果小煤炱(M.mag-nifera Earle)以及寄生在甘蔗、竹等禾本科植物上的芦竹小煤炱(M.ardinis Pat.)和刚竹小小煤炱(M.phyllestachydis Yamam.)。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