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使病秆变白、干枯纵裂,全株枯死,茎秆内外有大量黑色菌核(见图)。 油菜菌核病病秆(上有菌丝和菌核) 病因病原物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otiorum(Lib.)de Bary],子囊菌、柔膜菌目。菌丝白色、有分枝,后期形成黑色菌核。菌核不规则
由核盘菌侵染,为害油菜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1915年印度肖(F.J.W.Shaw)首次报道核盘菌能为害油菜。
各大洲均有分布。中国冬油菜产区发生普遍而严重,病株减产11%~73%,含油量降低1%~5%。主要在成株期为害,叶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潮湿条件下,病斑蔓延使整叶软腐;茎枝发病初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具轮纹,病斑边缘褐色。相对湿度85%以上或有雨露,病斑表面长出菌丝,使病秆变白、干枯纵裂,全株枯死,茎秆内外有大量黑色菌核(见图)。
油菜菌核病病秆(上有菌丝和菌核)
病原物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otiorum(Lib.)de Bary],子囊菌、柔膜菌目。菌丝白色、有分枝,后期形成黑色菌核。菌核不规则,大小1~26×1~14(微米)。菌核萌发长出肉质子囊盘。子囊棍棒状、无色、大小91~141×6~11(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8~14×3~8(微米)。病菌于5~30℃形成菌核,以10~25℃最适;5~20℃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以10℃最适;土壤持水量80%以上,萌发最速、子囊盘数量最多。5~25℃下子囊孢子萌发,以5~10℃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萌发率达100%。菌丝生长温度5~30℃。
测定病害流行根据花期降雨量、油菜长势、开花期和菌源量。根据以下公式预测病害流行情况。
油菜菌核病
式中:>0.5为流行年,歹<0.5为轻病年。x1为始花期后三旬内降雨量,≥120毫米为(1),<120毫米为(0);x2为花期株高150厘米以上、估产1875千克/公顷为(1),低于此数为(0);x3为始花期在3月中旬以前为(1),以后为(0);x4为连作地占油菜面积三分之一以上或上一年发病率在40%以上为(1),低于此数为(0);病害y≥30%为(1),<30%为(0)。
病菌寄主范围广,有64科约400种植物,中国有31科171种,主要有油菜、甘蓝、萝卜、向日葵、莴苣、大豆、胡萝卜和茄子等。油菜品种间有耐病和避病性的差异。
子囊孢子可直接从气孔、伤口侵入。20~25℃下24小时出现褐色斑点,4天后形成典型病斑、高湿条件下病斑上长出菌丝并在寄主细胞内外蔓延,分泌大量果胶酶、纤维素酶等,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分解纤维素,使组织解体并产生草酸毒素直接毒害细胞,加速侵染过程,最后在病部形成菌核。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残体内越冬和越夏,成为初侵染源。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放射子囊孢子,侵染花瓣和老叶。秋冬温暖地区,土表菌核可直接长出菌丝侵染幼苗。病菌再侵染是由带病花瓣或叶片上菌丝接触传播。
油菜菌核病采用以下措施加以控制。①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②深沟窄畦,防渍排涝。③选用避病或耐病品种。④播种无病种子或种子筛选和盐水选种。⑤合理施用氮肥。⑥子囊盘盛发时对上年旱作油菜地中耕1~3次。⑦花期摘除病叶和黄叶。⑧药剂防治:盛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时开始喷药,共喷1~2次。药剂有菌核净、腐霉利、硫菌灵、多菌灵、苯莱特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