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的耕种旱作土壤。曾称冲积土、浅色草甸土。中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后将大面积冲积平原长期旱作的土壤命名为淤黄土,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方案(1988)命名为潮土土类,归属半水成土土纲。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的耕种旱作土壤。曾称冲积土、浅色草甸土。中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后将大面积冲积平原长期旱作的土壤命名为淤黄土,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方案(1988)命名为潮土土类,归属半水成土土纲。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淡色始成土(Ochrepts)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饱和始成土(Eutric Cambi-sols)、石灰性始成土(Calcaric Cambisols)。潮土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的河谷阶地和冲积平原,如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水系的冲积平原。
中国潮土分布地区的气候较温暖,年均降水量400~1500毫米,由湿润、半湿润到半干旱,干湿季分明,土壤地下水一般在1.5~3.0米之间,可沿毛管孔隙上升到地表,随着干湿季变化土壤中存在着周期性的水分升降运动。母质是近代河流冲积物,砂粘层理明显,但各层理内质地却相当均一。受物质来源、沉积地形部位和地下水矿化度不同的影响,潮土母质的性质差异也是很大的。如源于黄土地区的华北平原的沉积物粉粒含量高,多为粉壤土;而源于燕山山地潮白河的冲积物则粉粒少,且沿河道两侧,自滩地至远离河床的低平地,砂质、壤质和粘质沉积物呈规律性分布(见潮土景观彩照)。
潮土发育时间短,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转化作用弱、土壤性质与母质关系密切。①受地下水升降活动的影响。雨季时地下水位升高,下部土层为水分饱和,发生还原作用;雨季过后地下水位下降,这部分土层又呈氧化状态。水分上下运动和氧化还原过程的交替进行影响着土壤中物质的溶解、移动和积聚,土体中铁锰锈斑、粘粒胶膜、盐类(碳酸盐、易溶盐等)的分布是潮土水分活动的结果。②沉积物质地粗细和层次排列不同,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积累。均质型土壤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沿大孔隙及毛管孔隙顺利地上下运行;如剖面中有夹层粘土或砂土,则会阻止土壤水和毛管上升水的上下运行。③潮土的水、热、通气状况均较好,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分解快,栽培作物残体的大部分随收获而带走,致使土壤中有机质累积不多。一般土壤质地越粘,施有机肥越多,熟化度越高,则土壤有机质含量亦越增加。
①表土为淡色表层,浅棕到灰棕,有机质含量10克/千克左右,但与母质质地砂粘程度和施肥熟化程度有重要关系。粘质土壤,熟化度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15~20克/千克。②剖面下部常见锈纹锈斑或细小铁锰结核。③土壤中砂粘层理明显,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呈不规则的变化。沉积物所处地形部位不同和沉积物的砂粘层次排列的影响,可使潮土在水分、养分、含盐量等发生明显差异。如均质型土壤,水分、养分、易溶盐随降水、灌溉水或地下水顺利地上下运行,空气流通亦较快;但当砂质、壤质土壤中夹有粘质土层,则降水或灌溉后会发生上层滞水,阻止水分、养分、盐分等的淋溶,常在粘土层界面上形成各种淀积物,粘质夹层的存在使土壤不易返盐和脱盐。表层为壤质或砂壤质,心土或底土为粘壤土或粘土的剖面构型,由于其表层耕性良好,而心土、底土又托水保肥,俗称“蒙金土”,作物常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与此相反,表层为壤质土,其下为砂质层则土壤漏水漏肥,作物中后期常因肥力不足而早衰减产,俗称“漏砂土”、“垆盖砂”,属低产土壤。④潮土的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次含蒙脱石、高岭石、蛭石,其组成分与河流上游携带的物质类型有关。潮土一般含游离碳酸钙,其含量也受河流所处的沉积物影响。在20~120克/千克间,土壤pH为7.0~8.5,黄河及其支流地区的潮土,碳酸钙含量高pH值也高,长江及其支流沉积物发育的潮土含碳酸钙少,土壤近中性反应。
潮土土类分为六个亚类。
分布在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或湿润地区,如黄淮海平原、辽河平原、汾河、渭河等河谷平原,其面积在潮土中最大,春旱秋涝频繁,有机质含量10克/千克左右。因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故易受盐碱的威胁。有机质含量10克/千克左右,pH7.5~8.5,土壤中易溶盐含量小于1克/千克。碳酸钙含量和母质来源及质地有关,从砂质到粘质土壤的碳酸钙含量递增,黄潮土的剖面质地构型常是不均一的,因此水分物理性状变化较大。
分布在平原中地势相对低洼或洼地的边缘地区,常呈斑块状与黄潮土组成复区。地下水位较高,且矿化度也较高,旱季盐分随地下水上升并积聚于地表,形成盐霜,雨季受雨淋作用,盐分又随水下移而脱盐,积盐与脱盐交替进行。按积盐程度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又可分为轻盐化、中盐化和重盐化潮土。
多分布于洼地边缘或低洼地中微度高起部位,面积较小,与盐化潮土等一起呈斑块状插花分布,是潮土向碱上过渡的类型。碱化潮土的形态特征与黄潮土基本相似,唯表土层由于钠离子的分散作用,土粒分散,结构性差,土干后硬结。
分布在华北平原中地势较高起的部位,排水条件较好,地下水位在2.5~4.0米之间,在干湿季明显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体上部的粘粒及可溶盐向下移动,淀积于心土层;上部土层较鲜艳,呈棕色;心土层显块状结构,有轻度粘化现象,碳酸盐含量高于表土层,有时还可见少量假菌丝体,土壤发育已初具褐土的某些特征。但该类土壤仍受地下水影响,50厘米以下土层内层状沉积及锈纹、锈斑的潮土特征明显。
潮土向潜育土或沼泽土的过渡类型。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中的洼地及其边缘地带,地下水埋深多在1米以内,雨季可接近地表。土壤质地普遍较粘,内外排水条件差,层间滞水严重。因长期受水渍作用影响,各土层颜色均较灰暗,下部土层可见不同程度的斑状潜育特征。滞水层中锈斑多,出现少量铁锰结核。
黄潮土的理化性质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支流河谷平原、湖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处亚热带,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5~22克/千克。由于物质来源于湿润地区,因而土壤物质的化学风化度较高,淋溶程度较强,碳酸盐含量比黄潮土的低。
潮土地处中温带以南,光热条件较好;由于地下水的水分补给,土壤水分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也较同地带的地带性土壤高,总体上说,潮土水肥气热状况与作物扎根条件均好,适宜发展大农业生产和集约经营,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黄潮土区多实行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或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大豆—春玉米(或高粱、谷子)的轮作制,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旱烟、棉花以及各种干鲜果树。灰潮土区光热水条件更充足,多实行两年四熟或五熟制,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豆类作物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甘蔗、苧麻等,果树有柑橘等。
潮土农业利用上的主要问题是:①地下水位较高,容易引起次生盐渍化。对于盐化潮土、碱化潮土和湿潮土更要注意洗盐、改碱和防止潜育化的问题。所以,潮土的农田工程措施要排灌并举,以提高抗(春)旱御(秋)涝能力。盐化与碱化潮土要旱、涝、碱、咸综合治理,治理后可成为高产农区。②潮土有机质含量不高,农田耕作频繁,每茬作物都要消耗多量养分,故必须重视施用有机肥料和氮、磷化肥,以培养提高地力。(见彩照89、90)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