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久经耕种的地带性土壤,它因具有深厚古腐殖质层属性,群众称为黑垆土而得名。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半干润软土(Ustolls)亚纲,与深厚表层的钙积或弱发育半干润软土土类大体相似。在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大部分相当于人为土(Anthrosols)。黑垆土位于栗钙土带以南和土—褐土带以北,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北、陇东、陇中、内蒙和宁夏的南部,河北张北等地有分布。
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久经耕种的地带性土壤,它因具有深厚古腐殖质层属性,群众称为黑垆土而得名。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半干润软土(Ustolls)亚纲,与深厚表层的钙积或弱发育半干润软土土类大体相似。在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大部分相当于人为土(Anthrosols)。黑垆土位于栗钙土带以南和土—褐土带以北,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北、陇东、陇中、内蒙和宁夏的南部,河北张北等地有分布。它常出现在地形平坦,侵蚀较轻的黄土塬区,黄土丘陵区的墚、峁顶部、分水鞍和沟掌处以及河川台地和盆谷高阶地上。
黑垆土地区的年平均温度8~10℃,1月均温-8℃,7月均温22~25℃,≥10℃的积温在3000℃左右;年降水量300~500毫米,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蒸发量约1600~2400毫米。耕垦历史久远,天然植被已很少,仅见于田埂,地边和崖坡上,以草原成分为主,有黄蒿,冷蒿、本氏羽茅、达乌里胡枝子、酸枣、虎榛子、黄刺玖和丁香等。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糜子、谷子、马铃薯。大量施用土粪是黑垆土的特殊成土条件。土粪是黄土和厩肥堆制的农家肥料,其施入量每年平均为30吨/公顷以上。其中土占70%,厩粪占30%左右,含有机质20~60克/千克,胡敏酸与富啡酸之б仅0.55。(见彩图52)。
黑垆土是多元发生的产物,既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黄土沉积过程,又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自然成土过程和人为熟化过程。这些过程的综合表现就是形成双发育层段的特殊剖面构型,即上面的覆盖熟化层段和下垫的古腐殖质钙层土层段。
据研究,古腐殖质层的14C年龄主要集中在距今7500~3500年间。在此期间这里的全新世气候进入了温湿阶段,黄土的沉积速度减慢,古土壤普遍发育。在当时的半干旱并以蒿属为主的草原条件下,古土壤只发育到腐殖质—钙层土阶段。这种古土壤的发生深受黄土岩性(如深厚、疏松、质地均匀和富含石灰等)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很深,土壤有机质可均匀分布到较深土层中,形成的腐殖质层常深达60~100厘米,但腐殖质含量仅10~20克/千克。在古腐殖层以下均形成碳酸钙含量不一,但以假菌丝状为主的石灰淀积层。这两个古土壤层之间无粘化层发育,最高粘粒含量层次常与古腐殖质层一致。这表明,下垫的古土壤尚未发育到褐土阶段,而类似栗钙土或黑钙土阶段。
大约从距今3000年开始,北半球又普遍进入了持续约500年的干冷新冰期阶段。在此期间冷高压系统强化,黄土沉积速度加快,于是在古土壤层段以上形成黄土覆盖层(约20厘米),致使古土壤发育间断。以后,气候又慢慢回暖,人类的耕垦活动也逐渐加强,通过长期耕作和大量施用土粪,一方面使覆盖层逐年加厚(增至40厘米左右),另一方面使耕层培肥熟化,形成由耕作层、犁底层组成的人为熟化层段。应该指出,由于大量石灰随黄土和土粪不断加入表土,在人为熟化层段中未见明显的钙积和粘化层形成,但在犁底层仅出现碳酸盐假菌丝或初始阶段的粘粒聚积现象。因而这个层段应是最新形成的人为腐殖质土,它和下部的古土壤构成黑垆土两个不同变更时期的特殊发育层段。在人为影响小的生荒地上也有双发育层段形成,但它是在新黄土覆盖上直接形成的,无人为熟化特征或文化侵入物。
黑垆土剖面深厚,生物活动强烈,根孔、暗色填土动物穴和蚯蚓粪等可延深到3米以下。在塬地上长期耕种的黑垆土一般由熟化层、古腐殖质层、古石灰淀积层和母质层等组成。熟化层是长期耕作和施用土粪的产物,厚度差异较大,一般为20~30厘米,但最厚可达50厘米以上,最薄的不足20厘米。呈灰棕色,轻壤质,含有炭屑、炉渣和瓦片等文化侵入物。这一层可分为耕层和犁底层。耕层呈强石灰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疏松、犁底层厚10厘米以上,碎块状或块状结构,容重大(14克/厘米3),稍紧实。在孔壁和蚯蚓粪上有少量假菌丝石灰新生体。古腐殖质层(群众称为黑垆土层),呈暗灰带褐色,厚约50~80厘米或更厚,质地较粘,物理性粘粒达40%左右,粘化现象较明显,块状和拟棱柱状结构,沿结构面,孔壁可见粉状和假菌丝状石灰新生体,下部有少量瘤状和豆状小砂姜。古石灰淀积层厚约150厘米,淡棕带黄,轻壤—中壤土,假菌丝状和粉状石灰新生体少,但瘤状和豆状小砂姜较上层多。再下为黄土母质层,淡棕色、轻壤性,结构不明显,有的有少量砂姜。(见彩图51)。
在理化性质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黑垆土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在10~25克/千克之间,一般以古腐殖质层最高,熟化层较低,向下则逐渐减少;在腐殖质中胡敏酸与富啡酸之比常大于2,与钙结合的比与铁铝结合的腐殖质多4~10倍。黑垆土游离碳酸钙遭到一定淋溶,但耕层由于施用含石灰的土粪,含量常比古腐殖质层高,粘粒硅铝率为3.4~3.6,介于土和灰钙土之间,各层次基本一致。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表明风化和成土过程较弱。
包括以前的粘化黑垆土亚类,主要分布在侵蚀轻的黄土塬区,如董志塬、早胜塬、洛川塬、长武塬、邠县塬等,其主要性状包括了上述黑垆土土类的基本属性。
又称黑麻垆土,主要分布在六盘山以西,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丘平坦处,气温低(年均温3.8℃),有效降水相对较高,故有机质含量较高,1米内有机质加权平均值为20.7克/千克,其中以古腐殖质层最高(22~24克/千克)。碳酸钙有明显的淋淀现象。粘粒含量上下变化不大,仅粉粒(<0.02毫米)含量在古腐殖质层有所增高,说明粘化作用很弱。
典型黑垆土的理化性质(甘肃西峰镇)
又称轻黑垆土,分布在黑垆土带的最北部,气候比较干燥寒冷,主要发育在砂黄土上,下部常为砂土。有机质含量与质地砂粘关系密切,土表至1米内有机质加权平均值在8克/千克上下。根据粘粒和物理性粘粒最高含量深度处于10~40厘米判断,覆盖层遭受较强风蚀,故土层薄。碳酸钙含量一般较低,在砂粒含量达60%以上的土壤中除表土和钙积层外,皆在1%以下。
黑垆土适种小麦,其次为谷子、糜子、高粱、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油菜、胡麻、豆类、荞麦种植也广。就地区看,西北部以燕麦为多,东南部可种烟草、花生、棉花、大麻等经济作物。蚕桑分布也颇多,还盛产桃、枣、柿子、梨、核桃、葡萄等果树。黑垆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春夏干旱明显,缺乏氮、磷养分和水土流失。改良的主要措施:①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作好水土保持工作。塬区平整土地,培地埂,建设基本农田,截留雨水,防止水土流失。缓坡地采用修筑梯田等高耕作沟垅种植和区田耕作等蓄水保墒措施。陡坡地和沟边应大力种草造林,修地边埂和种植护坡灌木,搞好沟壑水利工程,以防治山洪,固定沟床,拦泥淤砂,变沟壑为川台地。②合理耕作,适当深耕,对黑垆土的蓄水保墒增强抗旱能力有重要作用。③黑垆土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足,故增施有机肥料,配施氮、磷化肥,定期轮作绿肥牧草如草木犀、苜蓿草、芸芥、苦豆,能显著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