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富钙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具有弱富铝化和粘化特征的地带性土壤。3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淋余土壤曾归入棕壤土类,而把黄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称为灰棕色粘盘壤;1941年至1954年的几次《中国土壤分类》方案定为棕壤;1958年И.Π.格拉西莫夫和马溶之认为它具有黄褐与褐土之间的过渡特点,为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富钙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具有弱富铝化和粘化特征的地带性土壤。3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淋余土壤曾归入棕壤土类,而把黄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称为灰棕色粘盘壤;1941年至1954年的几次《中国土壤分类》方案定为棕壤;1958年И.Π.格拉西莫夫和马溶之认为它具有黄褐与褐土之间的过渡特点,为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把黄褐土划为黄棕壤的一个亚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再次将黄褐土列为独立土类,属铁硅铝土纲、半干润铁硅铝土亚纲。中国的黄褐土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半干润淋溶土;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90)将具纳入高活性淋溶土(Luvisol)集合土类。黄褐土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北部地区,北止秦岭,包括湖北、河南和陕西的部分地区,其中以分布于河南南阳盆地和陕西汉中盆地漫岗的较为典型,在秦岭中段南坡800米以下也有山地黄褐土分布。
黄褐土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一月最低平均温度约为1℃,七月最高年均温度超过35℃;全年日均温≥10℃的活动积温为4900℃,无霜期225~240天;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但全年降水不均,约有50%的雨水集中于6月至9月;年蒸发量在1200毫米以上,干燥度大于1。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但天然林早已为人工次生林和旱耕地所替代,成土母质包括上更新统黄土状沉积物以及基性岩风化物,黄褐土分布区的地形有岗地、河谷阶地、平缓丘陵及山间盆地等类型,其中以波状起伏的漫岗为主,相对高差10~15米,坡度低于5度。
水热条件使黄褐土经受了较强烈的风化淋溶作用,呈现弱富铝化特征,由于母质富钙,土壤盐基饱和,中性至微碱性反应,有少量的游离碳酸钙。此外,黄褐土中粘粒略有淋移淀积,B层与A层的粘粒比值约为1.2,下部的粘粒主要来自变质粘化作用。
①黄褐土的土体构型为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干时呈棕色(7.5YR5/4)或橙色(7.5YR6/6),淋溶层为重壤土,碎块状结构;淀积层为粘土,,土体粘重紧实,呈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结构面上可见胶膜,有铁锰结核;有些黄土母质层有砂姜(见黄褐土剖面彩照)。②黄褐土有时含有少量(约10克/千克)碳酸钙;土壤pH6.7~7.7,阳离子交换量20~30厘摩(+)/千克,交换性酸甚微。③土壤粘粒含量为20%~40%,粘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伴有蛭石、高岭石和少量的蒙脱石,粘粒硅铝率为3.05~3.31,硅铁铝率为2.34~2.59土壤粘粒阳离子交换量在40厘摩(+)/千克以上,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含量超过20克/千克,铁游离度超过40%(见表)。④土质粘紧,物理性较差,容重一般大于1.30克/厘米3,土壤透水率不足1毫米/分。
①普通黄褐土:具有黄褐土的典型特征,全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7.0~7.5,含少量游离碳酸钙。②淋溶黄褐土:全剖面无游离碳酸钙,上部pH小于7,盐基饱和度50%~60%。③漂白黄褐土:上部土色灰白,质地较轻;下部质地粘重,全剖面有铁锰结核,淀积层尤多。④潮黄褐土:地势较低,分布于河谷附近坡地,或岗地向平原的过渡地段,受地下水的影响,下部有明显的锈纹和锈斑。
黄褐土主要适种作物有小麦,甘薯,棉花等,产量水平中等偏低,制约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主要是:①质地粘重,结构不良,多数剖面中有粘盘;②土壤通透性差,保水供水能力低,易出现夏旱现象;③土壤有机质及氮、磷含量较低,有机质量5~9克/千克,全氮量0.6~0.8克/千克,碱解氮40~60mg/kg,全磷量0.5~1.0克/千克,速效磷7~15毫克/千克。主要的改良措施:应采取生物、耕作和工程等综合措施,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还应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具体措施包括:种植绿肥,推广麦类-绿肥轮作,注意施用氮、磷肥;加强耕作改土,逐步加深耕层厚度;建设水平梯田等,完善农田基建设施,改善土壤灌溉条件,增加土壤抗旱能力(见黄褐土利用彩照)。
黄褐土基本化学性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