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母质上剖面发育不明显的耕种土壤,又称黄土性土壤。中国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1961)首次命名为黄绵土土类,《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将其归入半淋溶土纲,绵土类的一个亚类。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88)归入初育土土纲黄绵土土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将其归为初育土土纲,土质初育土亚纲,黄绵土土类。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黄土母质上剖面发育不明显的耕种土壤,又称黄土性土壤。中国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1961)首次命名为黄绵土土类,《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将其归入半淋溶土纲,绵土类的一个亚类。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88)归入初育土土纲黄绵土土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将其归为初育土土纲,土质初育土亚纲,黄绵土土类。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975)的新成土(Entisols),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疏松岩性土(Regosol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包括陕西北部、陇东、陇西和山西西南部,青海、宁夏、内蒙也有零星分布。
黄绵土的母质是黄土,大都是风成的,局部地区也有洪积、坡积和冲积的次生黄土。黄土土层深厚,一般为10~20米,厚的达60米以上,黄土质地均匀,颗粒组成以粗粉粒为主,但在中国存在地区性差异,西北部细砂含量稍高(沙黄土),向东南粉粒、粘粒增加,而细砂含量递减(表1),母质质地的不同影响到黄绵土的理化性质和肥力。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风化程度不高,矿物组成复杂,有50余种,其中70%出现于>0.005毫米粒级中;最主要原生矿物为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富含石灰。黄绵土分布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年均温8~12℃,冬春干燥多风,夏秋多降暴雨,由风、水造成的土壤侵蚀б较严重,原有黄土高原被切割成塬、墚、峁、坡、沟湾、沟掌、川台等地形。
表1 黄绵土母质的颗粒组成(%)
黄绵土是由长期耕种熟化和土壤侵蚀两个对立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幼年土壤。经合理栽培作物和牧草、精耕培肥,水土保持等农业生产活动,熟化层增厚,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提高。如果利用不合理,耕作管理粗放,进行掠夺式经营,土壤侵蚀发展,熟化层变薄,肥力减退,生产力下降。
①黄绵土可分为3层,耕作层呈黄灰至浅黄色,砂壤至粉砂壤土,厚10~15厘米,视施肥情况和熟化度而异,弱团块状结构,犁底层为黄色,质地与上层同,厚约5~8厘米,比表层稍紧实,向下过渡为松软黄色至浅黄色的黄土母质,无明显结构,有假菌丝状或根管状石灰淀积。②土体深厚,疏松绵软,耕性好。适耕期长,通气透水,据测定;耕层容重1~1.3克/厘米3,总孔隙度50%以上,其中毛管孔隙40%以上,非毛管孔隙10%~16%,透水速度>0.5毫米/分,最大吸湿水3%~8%,凋萎湿度4.5%~10%,田间持水量为20%~28%。2米土层内可蓄有效水400~500毫米,丰水年份可获丰收。③撩荒地生长草类后土壤有机质稍多(15克/千克以上),而耕地有机质一般不超过10克/千克,全氮量亦低。磷钾等矿质养分比较丰富,基本上与母质相同。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土壤为钙、镁离子饱和,阳离子交换量为6~8厘摩(+)/千克,通体含石灰(约100克/千克),土壤弱碱性。
表2 黄绵土的化学性质(甘肃子午岭,长期撩荒地)
黄绵土地处黄土高原,人口密度小,土地面积大,长期来滥砍滥垦,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利用改良的方向,首先,应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原则,进行农林牧全面规划。谷地、沟掌地、平坡地等水分条件好,抗蚀力大的土地可建设集约化的基本农田,以保证本地农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产品的需要,其他土地包括坡地,均应退耕回林、回草,发展林果业、畜牧业。不仅可为国家提供木材、果产品、畜牧产品,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改善人民生活,并能以林牧促农,真正解决本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土地资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