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常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下形成的具有高岭化和富铝化特征的土壤。《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和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88)中列为铁铝土土纲黄壤土类。它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弱发育湿润老成土(Hapludult),部分为不饱和热带始成土(dystropept),暗色始成土(Umbrept)
亚热带常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下形成的具有高岭化和富铝化特征的土壤。《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和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88)中列为铁铝土土纲黄壤土类。它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弱发育湿润老成土(Hapludult),部分为不饱和热带始成土(dystropept),暗色始成土(Umbrept),或联合国世界土壤图(1988)图例中的高活性强酸土(Alisol)、低活性强酸土(Acrisol)集合土类,部分为雏形土(Cambisols)集合土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和贵州高原,广西的十万大山、广东的六万大山也是重点分布区。此外,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山地也均有分布。
黄壤的分布区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生物气候条件大体相近,惟黄壤区的湿度较大。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雾日多,相对湿度70%~80%,干湿季不明显,热量较同纬度的红壤区略低,年平均气温14~19℃,≥10℃积温为4500~550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热带山地湿生性常绿阔叶林,在生境湿润之处,林内苔藓类与水竹类生长繁茂。目前黄壤区较完整的原始植被保存较少,大面积为次生植被,一般为马尾松、杉、栓皮栎和麻栎等。黄壤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中山湿润地区,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分布于红壤带之上,地形较平缓,发育于各类母岩,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黄壤以云贵高原为多(见彩图20)。
黄壤除具有热带、亚热带土壤所共有的脱硅富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外(见红壤),还具有独特的水化特征,这与环境相对湿度大,土壤经常保持潮湿,铁的化合物以针铁矿、褐铁矿和多水氧化铁为主有关,黄壤剖面以亮黄棕色(10YR6/6,6/8)为特征,淋溶淀积层尤为明显。在特定条件下,有些黄壤还有假潜育、漂灰化作用等附加过程(见假潜育化作用、漂灰化作用)。
①黄壤全土层较薄,表层有20~30厘米厚的腐殖质层,灰黄到暗黄色,团粒或团块状结构;淋溶淀积层呈鲜艳的黄色或腊黄色,质地粘重,块状结构,在结构面上有时见有带光泽的胶膜。向下逐渐转变为岩石风化层。剖面中可能出现漂白层或假潜育层,剖面构型为Ah—Bs—BC—C型(见彩图19)。②腐殖质含量较高,表层可达50~100克/千克,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蛭石、水云母,三水铝石,黄壤中的三水铝石是由母岩中某些原生矿物直接风化来的。氧化铁以水化氧化铁占优势,黄壤粘粒硅铝率的变幅较红壤大。③土壤水分状况较稳定,螯合淋溶作用较强,淀积现象较明显。酸性较强,pH值低(4.5~5.5),其有效阳离子交换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与红壤相近,但交换性铝含量更高,交换性盐基含量很低,表土一般不超过10厘摩(+)/千克,盐基饱和度一般在10%~30%之间。
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贵州高原和湘西、鄂西、桂北部分山地,它具有黄壤土类的典型特征。
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顶部和山脊的地形较平缓地带。气候十分湿润,相对湿度高。植被为喜湿性常绿阔叶林,林下有喜湿性草木植物。枯枝落叶层累积较厚,其下为盘结密织的根层,表层有机质含量高,有较强吸水作用。土壤表层有滞水现象、出现了浅灰色表潜层特征。整个土层较薄,一般为60~80厘米之间,淋淀作用较为明显,淋溶淀积层常有锈纹、锈斑的特征。
黄壤的理化性质(贵州仁怀)
黄壤在发展农业、林业及经济作物方面有重要意义。分布在山地上部的黄壤应以发展林业为主,造林树种主要为杉木。林内可采集和培育药用植物,如当归、天麻、白木耳、灵芝等。分布在高原、丘陵地区的黄壤、坡度较平缓,土层较深厚,可以实行农林牧副多种经营。黄壤区降水量较大,必须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冲刷。黄壤酸性强,宜施用有机肥料和石灰,以改良土壤酸性,培肥地力,并配合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料,以提高作物产量(见彩图21)。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