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0土

自然褐土经过长期耕种熟化和施加土粪堆集覆盖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本土类在中国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1959)开始命名,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1988)归入半淋溶土土纲,褐土土类、土亚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归入人为土纲,旱耕人为土亚纲,土土类。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相当于新成土;或联合国世界土壤图(1988)图例中的人为土。集合土类(Anthrosols)。它主要分布于陕西渭河两岸黄土阶地,渭河支流的高阶地上;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也有一定面积的分布。形成条件与成土过程 土形成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450~700毫米,大部分降于7~9月,冬春干旱,年平均气温13~16℃,无霜期约180~250天;母质为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地形多为比较平坦的阶地,原自然土壤为褐土。本区是中国古老农业区,栽培历史悠久,随着耕种年代的增加,每年在土壤上施加大量土粪。这类肥料系由半发酵的厩肥、人粪尿和各种日常垃圾与黄土混合组成,其中黄土占70%~80%,一般每公顷每年施用7.5~15吨,高的可达30~37.5吨。数千年的耕作、施加土粪和轮作倒茬活动,使

自然褐土经过长期耕种熟化和施加土粪堆集覆盖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本土类在中国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1959)开始命名,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1988)归入半淋溶土土纲,褐土土类、土亚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归入人为土纲,旱耕人为土亚纲,土土类。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相当于新成土;或联合国世界土壤图(1988)图例中的人为土。集合土类(Anthrosols)。它主要分布于陕西渭河两岸黄土阶地,渭河支流的高阶地上;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也有一定面积的分布。

形成条件与成土过程

土形成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450~700毫米,大部分降于7~9月,冬春干旱,年平均气温13~16℃,无霜期约180~250天;母质为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地形多为比较平坦的阶地,原自然土壤为褐土。本区是中国古老农业区,栽培历史悠久,随着耕种年代的增加,每年在土壤上施加大量土粪。这类肥料系由半发酵的厩肥、人粪尿和各种日常垃圾与黄土混合组成,其中黄土占70%~80%,一般每公顷每年施用7.5~15吨,高的可达30~37.5吨。数千年的耕作、施加土粪和轮作倒茬活动,使土壤熟化度提高,创造了深厚的熟化覆盖层,加上下伏褐土发生层次,构成了土特殊的剖面构型,这就是土化过程。各个阶段的剖面构型变化如图1。

图1 褐土形成0土过程示意图

土的熟化覆盖层厚度因地面坡度,距分水岭远近,土地利用历史和土壤侵蚀程度等不同而异,厚的达60~80厘米,薄的不过20~30厘米,有的覆盖层全部被侵蚀而露出原褐土的钙积层或母质,变为当地农民称之为“白”(见彩图36)。

基本性状

①形态特征,土剖面构造可分成两大层段:上部层段是熟化覆盖层,包括耕作层、犁底层、老耕作层,其厚度一般为50厘米左右;下部为下垫褐土层,可清楚辨认出原褐土的古耕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耕层成土年龄短,受耕种影响大,由于每季耕翻,年年施土粪,故б较疏松,粒状结构。犁底层经常受耕犁挤压,б较紧实,厚约10厘米,其下为老耕层,多孔洞,稍疏松,常见碳渣,瓦片等(见彩图36)。②土体深厚,适于深耕。由于上层疏松通气,下层土壤较粘紧,提高了土壤透水蓄水、抗旱保墒、保肥供肥的性能。③土耕性的差异与土粪中黄土原料的质地有关。关中西部的黄土原料质地较粘,东部的较粗。粘性的土耕性差,适耕期短,常有浇墒现象。质地轻的,施肥量多的,熟化度高的土耕性亦好。④因耕后疏松通气有机质易于矿质化,故有机质含量及全氮量不高,但磷、钾、钙、镁等矿质养分较丰富。(见表)。⑤土覆盖层粘土矿物与黄土相同,主要为水云母,下伏褐土则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土壤盐基饱和,呈微碱性,阳离子交换量10~15厘摩(+)/千克。各土层的碳酸钙含量变化较大,覆盖层碳酸钙含量大,这与土粪中黄土的碳酸钙含量高有关;下伏褐土原表层为碳酸钙淋失层,下部为碳酸钙淀积层,碳酸钙含量差异大,因耕种期内富钙表层的淋溶作用引起下伏褐土原上部石灰淋失层重新淀积碳酸钙(见图2)。

图20土有机质与碳酸钙剖面分布(陕西杨陵二道塬)

0土的化学性质

亚类

立槎土 分布在降水较多,较为潮湿的洪积扇或近山河谷阶地,下垫土壤为淋溶褐土,剖面层次明显,覆盖层有石灰反应,粘化层致密深厚,棱柱状结构。土壤质地粘重,易发生浇墒,性硬口紧,发老苗,深耕有显著增产效果。

土 分布陕西关中西部二级三级阶地上,下垫褐色。其中,黑油土有灌溉条件,施肥较多,熟化层深厚,下部原褐土表层的腐殖质层厚,疏松多孔结构良

好,粘化层呈小棱柱状结构,有褐色胶膜,保肥保墒、肥力高,后劲足,耕性较好。红油土分布在三级阶地上,粘性重,结构体表面呈油蜡光泽,土性硬,口紧,浇墒现象较重,发老苗又发小苗。

土 下伏石灰性褐土,分布在关中东部较温暖而干旱的地区,由于地面起伏较大,耕作较粗放,侵蚀强烈,覆盖层较薄,结构性差,适耕期短,浇墒现象严重。

黑瓣土 下伏草甸褐土,主要分布在一级阶地(川地)和塬上的洼地底部,这里灌淤堆积明显,洪涝淤积频繁,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下部粘化层呈黑褐色瓣状,结构面有黄色铁锈斑。一般施用肥料较多,覆盖层较厚,养分含量丰富,土壤水分多,肥力和产量较高,但耐旱不耐涝。

利用改良

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培育的一种农业土壤,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及豆类等多种作物。土的改良培肥措施,首先,要平整土地和注意深耕。在原来浅耕13~16厘米基础上,机械深耕26厘米,就能改善蓄水供水,有一定程度的增产。其次,要增施有机肥料,在轮作中保持一定б例的多年生牧草,如苜蓿等。以增加耕层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和培养地力。施用氮磷化肥和钼、锌、锰等微量元素,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塬地尤其是对边坡地应重视水土保持,如在边坡地植树、种草,在缓坡地实行等高种植,带状间作,筑地边埂,做好沟头防护等(见彩图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