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结构分类

根据形态、大小和特性等区分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在野外土壤调查中观察土壤剖面,应用最广的是形态分类,它最早是由苏联学者扎哈罗夫(С.А.Захаров)于1927年提出的,后经不少研究者补充修改。1951年美国农部土壤调查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土壤结构形态分类制,至90年代仍广为应用。而在农学上,常根据土壤团聚体的大小进行分类。形态分类美国农部提出的形态分类见表。

根据形态、大小和特性等区分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在野外土壤调查中观察土壤剖面,应用最广的是形态分类,它最早是由苏联学者扎哈罗夫(С.А.Захаров)于1927年提出的,后经不少研究者补充修改。1951年美国农部土壤调查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土壤结构形态分类制,至90年代仍广为应用。而在农学上,常根据土壤团聚体的大小进行分类。

形态分类

美国农部提出的形态分类见表。按结构体形态和排列分成块状、棱柱状和板状(片状)3大类。

块状结构

沿结构体中心的水平轴和垂直轴的长度大致相等,结构体界面平整,边角明显,界面间彼此可吻合(图—①);平界面中混有圆界面和圆边角的称亚角块状结构(图—②);结构体界面间不能吻合,孔隙少的小土粒称粒状结构(图—③);孔隙多的小土粒小土块称为团粒或团块状结构(图—④)。

棱柱状结构

沿结构体中心的水平轴比垂直轴短,结构体沿垂直线排列,边角垂直,顶部无圆头称棱柱状结构(图—⑤);顶部有圆头的称柱状结构(图—⑥)。

片状结构

沿结构体中心的水平轴比垂直轴长,结构体沿水平线排列(图—⑦)。

在上述3大类型的基础上,再根据结构体的大小将其分成很细或很薄、细或薄、中等、粗或厚、很粗或很厚5个等级。并按结构体稳定程度将其分为无结构、弱度、中度和强度4等。

土壤结构形态类型(示意)

大小分类

在农学上一般强调耕层土壤团聚体大小分类。直径大于10毫米的称土块;10~0.25毫米的称大团聚体(或团聚体);小于0.25毫米的称微团聚体,团聚体具有抵抗水破坏能力的称水稳性团聚体;抵抗机械力破坏的称力稳性团聚体。

意义

土壤剖面中各发生层的结构形态与成土过程密切相关。如碱化过程,一般在心土层常出现柱状或棱柱状结构,耕作层则有块状和角块状结构;又如在生草过程中表土层里常见有团粒或团块状结构。因此,野外调查土壤时,常能根据剖面中某一层次的结构形态大致判别成土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从耕层土壤结构形态识别肥力水平。如太湖地区的高产水稻土具有“鳝血蚕沙”特征,其中“蚕沙”是形如蚕粪粒大小的结构体,含量多,肥力水平高。华北平原耕层土壤中形如蒜瓣的结构体多,肥力水平低;形如蚂蚁蛋的结构体多,则肥力水平高。

在农学上,通常以直径在10~0.25毫米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判别结构好坏,多的好,少的差。并据此鉴别某种改良措施的效果。例如,江苏北部滨海盐土上连续三年套种田菁,耕层中10~0.25毫米水稳团聚体含量比对照增加19%,其间皮棉产量增加两倍。土壤团聚体合宜的直径和含量与土壤肥力关系,因所处生物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在多雨和易渍水的地区,为了易于排除土壤过多的渍水,水稳团聚体的适宜的直径可偏大些,数量可多些;而在少雨和易受干旱地区,为了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团聚体适宜的直径可偏小些,数量可多些;在降雨量较少和雨强不大的地区,非水稳团聚体在提高土壤保水性能上亦能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尚有很多方法评定各种结构的优劣(见土壤结构评价)。

美国农部土壤调查局的土壤结构分类(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