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渍化分为强度、中度和轻度(见土壤盐渍度)。按其发生,则可分为原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和潜在盐渍化。原生盐渍化现代和古代在有利于汇滞径流聚积盐分的生物气候、地质、地形、水分和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生的土壤盐渍化。按其发生时期,原生盐渍化又有现代与残余之别:现代原生盐渍化在当地现代自然成土因素综合影响下,使土壤具有很活跃的水盐运动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
表示土壤盐化的程度。按其含盐量(全盐量)的高低,划分为非盐化土,轻度盐化土、中度盐化土、强度盐化土和盐土5级。土壤盐渍化的分级主要以盐类及其离子对植物的毒害性和植物耐盐能力为依据,确定分级指标。测定时,采土样的深度,以植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或耕作层(一般厚度为0~20~30厘米)为准;采样时间,中国以春季3~5月久晴无雨之际或灌溉之前为宜。土壤含盐量用土水比1∶5的浸提液测定,表示单位为重量百分数(%)或电导率(毫西/厘米)。
中国盐渍土分布地域广阔,类型繁多,各生物气候带土壤积盐强度相差很大,各地占优势的盐类组成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划分土壤盐渍化程度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归纳为两种含盐量系列:(见表)
土壤盐化分级表
(祝寿泉)
量超过0.1%或0.2%(富含石膏的土壤为0.2%)的过程。又称土壤盐碱化。此时将开始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育,按土壤盐分含量及其对植物的为害程度或植物耐盐度,可将土壤盐渍化分为强度、中度和轻度(见土壤盐渍度)。按其发生,则可分为原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和潜在盐渍化。
现代和古代在有利于汇滞径流聚积盐分的生物气候、地质、地形、水分和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生的土壤盐渍化。按其发生时期,原生盐渍化又有现代与残余之别:
在当地现代自然成土因素综合影响下,使土壤具有很活跃的水盐运动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由土壤现代积盐过程而形成的盐渍土(包括原生的和次生的),又称活性盐渍土。在中国,由沿海到内陆,随着气候干燥度的显著递增,土壤现代原生盐渍化的强度和分布广度也显著递增。
在过去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土壤原生盐渍化,后因成土条件剧烈改变,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降水稀少,使原累积的盐分仍残留于表层土壤中,成为与当地现代成土条件不相对应的残余盐渍土的过程。现在残留于土壤表层和接近表层的盐分仅作微弱的季节性垂直移动和遭受间歇性风力搬运。在中国,土壤残余盐渍化多见于半漠境和漠境地区,主要分布在古老河成阶地、干涸湖迹地和其边缘阶地、戈壁滩以及塔里木和柴达木两盆地中因新构造运动而隆起的山丘高地等。气候越干旱,土壤残余盐渍化相对越较广泛。
由于人为活动不当,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盐化程度的过程。它是发展灌溉时采取的水利工程技术措施不尽合理,而使灌区水盐平衡失控引起的,故又称为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这在世界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灌溉的过程中,仍是一个尚待解决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据联合国1976年统计,全世界有50%的灌溉地,因涝渍和盐渍化为害,致使每年有数百万公顷土地荒弃。
在半干旱、干旱和漠境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土壤表层不盐渍化情况下,由于土体中含可溶性盐类(一般不超过0.1%),或在心底土中有含盐量大于0.1%的积盐层(即底层盐化),一旦发展灌溉,因措施不当,引起地下水位迅猛上升超过其临界深度,导致盐分向表土富集,使土壤显著盐渍化(多发生在自流灌溉情况下);或由于灌溉水源不足,灌溉下渗水流只能达到溶解活化积盐层中盐分,而后又随土壤毛管上升水流的蒸发,向土表运移累积,而导致表土盐渍化。这些发生次生盐渍化之前的土壤盐分状况,称为潜在盐渍化,土壤则称为潜在盐渍土。干旱地区的许多自成土壤(地带性土壤),都具有潜在盐渍化的盐分状况。故在开发新灌区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水利工程和农业生物相结合的措施,予以综合防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