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土壤发生学和盐渍地球化学的观点,以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盐渍特性)作为分类分级的综合依据,将盐土进行系统的科学划分。它是土壤分类的组成部分,按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的划分单元,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亚种)七级分类。盐土和碱土是两个独立土类,根据它们的共性可归纳为盐成土纲
运用土壤发生学和盐渍地球化学的观点,以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盐渍特性)作为分类分级的综合依据,将盐土进行系统的科学划分。它是土壤分类的组成部分,按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的划分单元,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亚种)七级分类。盐土和碱土是两个独立土类,根据它们的共性可归纳为盐成土纲,下分盐质土和碱质土两个亚纲。
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具有独特成土过程和性态的土壤。土类之间有质的差异。根据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成土过程,盐碱运动状况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出的土壤性态差异,以及对植物的影响和改良利用途径的不同来划分。
土类的续分单元,是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和附加(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壤性态特征的土壤。划分依据除主要成土过程外,还要考虑附加成土过程的作用、盐碱的起源和水盐运动状况,以及改良利用方式等因素。根据上述分类原则和依据,将盐土划分为八个亚类:滨海盐土、草甸盐土、潮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典型盐土(普通盐土)、洪积盐土和残余盐土。
土类(亚类)和土种之间的过渡分类单元,这一级仍反映土壤发生演变过程中质的差异。在同一亚类范围内,主要根据盐分组成和碱化属性差异而引起的土壤理化性状来划分。
分类的基层单元,根据土壤发育程度(如积盐层和碱化层厚度,积盐量和碱化程度等),剖面性态和肥力状况,以及某些地方性因素(如所处地形部位等)和改良利用措施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来划分。
土种的续分最低单元,主要按土壤质地剖面状况来划分。
中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辨土识土经验,在划分盐渍土时,主要根据是所含盐碱成份反映出的形态特征,各地叫法虽不一致,但都相当于分类系统中的土属。从它们的命名来看,对盐和碱的科学涵意上有些混淆,在应用时须加以区分。如含氯化物较多的盐渍土称谓“卤碱”、“黑卤碱”、“潮碱”、“黑油碱”、“万年湿”、“潮湿盐土”等;含硫酸盐为主的盐渍土称谓“白不咸”、“面碱”、“毛拉碱”、“朴腾碱”、“蓬松盐土”等;苏打盐渍土称之为“水碱”、“马尿碱”、“臭碱”、“瓦碱”、“岗瓦碱”等;硝酸盐盐土称之为“硝土”;酸性硫酸盐盐土称为“咸酸田”、“反酸田”、“磺酸田”等。
滨海盐土分布于沿海地带,主要受海水浸渍影响,由盐渍淤泥直接发育而成,而且在成土过程之前就开始了地质积盐过程,表层含盐量一般大于0.6%,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10克/升以上,距海愈近,矿化度愈高。土壤与地下水的盐分组成同海水相似,均以氯化物为主。滨海盐土成土年龄相对较短,土壤发生层分化不明显,盐分在剖面中分异变化也不明显,不仅表层积盐重,而心底土含盐亦较高(图1)。随着盐渍成土过程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次要成土过程作用,土壤剖面逐渐分化形成具有薄的灰色表层或厚的暗色表层,心底土层出现具有芦苇根圈锈斑的斑纹层或潜育层等。中国海岸线较长,南北跨几个生物气候带,成土条件、生态环境、盐渍特性以及人为干预等不尽相同,因此,北部沿海为氯化物滨海盐土;而华南沿海有酸性硫酸盐滨海盐土,从27°17′N的福建省福鼎县沙埕港开始出现,向南面积逐渐增加,直至广西的北仑河口,主要分布在有淡水入海河口的静风港湾内,曾经生长红树林群落的地段。由于不再受海水潮汐盐渍过程的影响,红树林群落死亡并被泥沙埋藏而分解,形成不同厚度的暗色“木屑层”,腐殖质含量有的可达3%左右,在嫌气条件下,经硫化细菌的作用,将红树群落残体和土壤中的硫及其铁化合物氧化形成硫酸有机酸,而使土壤盐分组成由原先以氯和钠为主转变成以黄钾铁矾[KFe3(SO4)2(OH)6]为主的酸性硫酸盐类(包括铁、铝的硫酸盐),pH值可低到2.0~4.0左右。
图1 滨海氯化物草甸盐土盐分剖面
由各种类型草甸土逐渐积盐演变而成。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地下水和气候条件影响,以积盐过程为主,附加生草(草甸)成土过程。草甸盐土剖面中除有明显的积盐层外,还具有草甸成土过程的特征,如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浅灰或暗灰色,接近地下水位的心底土中常出现锈纹锈斑等。土壤积盐层的厚度和强度,随各生物气候带干燥度的增加而递增,各盐渍区主要盐渍类型有明显差异,一般以氯化物—硫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和硫酸盐草甸盐土最为常见,半湿润半干旱盐渍区也有苏打盐渍类型的草甸盐土。按盐分组成类型,草甸盐土可划分若干土属。它是盐土中分布最广的亚类之一。
主要分布在内陆平原地形部位较低的浅平洼地边缘或封闭洼地周边,多出现在耕种历史较久的农区,常与潮土呈复区插花分布,呈斑状盐渍景观,又称“花碱土”。潮盐土是由各种类型的潮土,在地下水和地面水作用,以及人为作用影响下,积盐过程逐渐加强,并起主导作用,而逐步演变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不经过自然生草过程,剖面表层有机质含量较低,积盐层一般在地表几厘米之内,盐分剖面呈“T”字形分布,心底土含盐很少(图2),这是潮盐土与草甸盐土的主要不同之处,从广义上来讲,大部分次生盐土属潮盐土。
图2 内陆氯化物-硫酸盐典型盐土盐分剖面图
由各种沼泽土或盐沼干涸积盐演变而成,也可因其他盐土遭受沼泽化所致,兼有积盐过程和沼泽化过程。沼泽盐土多分布于低洼的湖泊边缘,河湖漫滩或交接洼地,地下水位高,有季节性积水,地面生长耐盐喜湿植被,一般从表层开始有明显的半分解腐殖质积累或潜育化现象,底土有青灰色的潜育层。盐分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形成盐霜、盐结皮或盐结壳,厚约0.1—1厘米,干旱地区盐结壳厚达5~10厘米,含盐量在5%以上,甚至地表出现纯盐晶。沼泽盐土的盐分类型因地区而有不同,有的以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为主,以硫酸盐为主的沼泽盐土,常具有硫化氢的臭味,并有重碳酸钠和微量苏打出现。
是以积盐过程为主,而附加碱化过程:①在以碱性盐类为主的盐渍过程中,伴随积盐过程往往同时发生碱化作用。②以中性盐类为主的盐土,在其频繁的季节性积盐和脱盐交替过程中,也会发生碱化作用,但仍以积盐过程为主,逐渐发育成碱化盐土。以上两种情况所形成的碱化盐土,其积盐层的盐分组成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重碳酸钠和碳酸钠,故又称为苏打碱化盐土或苏打盐土。苏打碱化盐土既含较多的易溶性盐类,又有较多的交换性钠,通常表土层含盐量在0.5%~1%左右,苏打含量往往超过0.5厘摩尔/千克土,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30%~50%以上,pH在9以上,土壤高度分散,湿时膨胀,干时板结,渗水性差,改良困难。苏打盐土的地下水矿化度不高,一般在1~3克/升左右,多属钠质重碳酸盐和碳酸盐水,呈强碱性反应。在有大量盐分存在的情况下,其土壤碱化特性表现不明显。在碱化盐土中,还有一种碳酸镁盐土(白板土),具有苏打碱化盐土的剖面性态和特征,地下水盐分组成中以重碳酸盐为主,镁的含量很高,有时超过钙钠总和。土壤盐分组成中碳酸镁和重碳酸镁含量较多,交换性镁可占阳离子交换量的80%以上。
一般不经过草甸成土阶段,直接由于地下水强烈蒸发,表土强烈积盐发育而成。它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及漠境地区,以积盐过程起主导作用,没有明显的其他附加成土作用的特征,是盐土土类中典型亚类。典型盐土分布地区地下水位比草甸盐土区为深,矿化度更高,最低为3~5克/升左右,一般为10~20克/升,高的有达30~50克/升以上。地面裸露或仅生长稀疏的典型盐生植物,有盐蓬(盐吸)、盐琐琐(或盐节草),盐角草,盐穗木,盐爪爪,红柳、盐生草和黑刺等,有的生长少量矮生芦苇,表土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地面常起伏不平,极为干燥,具有不同程度的盐结壳,0~3厘米土层平均含盐量一般大于5%,高的可达10%~30%,盐壳的含盐量达40%~60%,甚至更高,向下常出现疏松的盐、土混合层,盐分组成以硫酸盐为主,含有大量石膏,剖面中常有盐晶散布,有的形成盐晶聚积层或盐盘层,积盐层厚度可达30~50厘米,这是其它盐土类型中少见的。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漠境地带部分山前洪积扇或山前洪积平原。其盐分主要来源于流经含盐地层的矿化地面迳流和矿化裂隙泉水。在漠境生物气候带,地面强烈蒸发,山洪和冰雪融水携带的盐分富积于地表,当地面迳流下渗时,还将前期积累在土体中的盐分溶解,重新分配,向地表积累,而形成积盐层。洪积盐土是在地下水不参与现代积盐过程,完全在地面迳流作用下形成的现代盐土,其积盐过程仍在进行,这是与残余盐土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洪积盐土盐分剖面分布特点,是由下而上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而且各种盐类在剖面中有明显的分异,石灰和石膏累积在较低部位,上部积累大量易溶性盐类,地表以氯化物最多,硫酸盐次之。洪积盐土多为荒地,有的地方生长疏稀的盐生植物,地面常出现多角形龟裂,龟裂面上有白色盐霜,无任何植物。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漠境和半漠境地带的洪积冲积平原和古老阶地上。它是过去形成的各种类型盐土,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面下切等原因,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改变了原有导致土壤积盐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已不再参与现代积盐成土过程,加之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使过去积累在土壤中的大量盐分仍残留在土体中所致。残余盐土地面上仅生长稀疏的旱生喜盐的小灌木,有机质含量很少,但在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硝酸盐残余盐土有机质达1%~4%。残余盐土几乎完全停止了现代积盐过程,仅借助于年内稀少的降水,或泌盐盐生植物和风力搬运等方式,使盐分在表层土壤中有所增减或重新分配,其最大积盐层一般不在地表,而出现在亚表层或心底土层,含盐量可达百分之几十。因此,在残余盐土上进行灌溉洗盐,如不注意排水,可使大量残存的盐分溶解活化,向表土积累,而逐渐演变为现代盐土。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