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盐渍土水利改良措施

大多参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盐渍土水利改良措施 式中:M为冲洗定额(米3/公顷);m1为冲洗前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所需水量(米3/公顷);m2为冲洗时排出土壤盐分所需排盐水量(米3/公顷);E为冲洗期内蒸发水量(米3/公顷);P为冲洗期内可利用的降水量(米3/公顷);E、P可根据当地气象资料统计估计

methods for melioration of salt-affected soils)以水淋洗土壤盐分和淡化地下水及降低地下水位以改良盐碱地的各种水利措施。在防治土壤盐碱化方面,水利改良措施是不可缺的。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的水盐运动和水盐平衡,首先要通过各种结合形式的渠、沟、井等灌排措施予以调节和控制。应根据各地生物气候、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危害农业生产的各种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综合防治区划或规划,确定各地区应采用的各种水利工程技术的结合方式及其规格和经营管理要求。

排水

盐渍土地区采用各种排水工程,以便及时排除涝渍和土壤盐分与降低过高的地下水位。排水方式一般有明沟排水、暗沟排水及竖井排水。①明沟排水,是根据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在地面挖成不同深度的明沟系统,排走地面和地下水盐。明沟排水的特点是排除地面沥涝和灌溉退水,速度快,投资相对较少,易于修建,其缺点是占地多,易塌坡,而且要修筑较多的桥涵等,维护费用较大。明沟排水系统一般由干、支、斗、农、毛五级深浅不同的排水沟组成。在中国,有些低洼盐碱地区修筑的沟洫台田也是明沟排水结合垫高地面的一种田间排水、排盐工程措施,它由沟洫和台田(或条田)两部分组成,台条田沟的主要作用是排涝防渍,促使表土脱盐,由于台田占地多,费工大,且沟水不易排除,多已逐步发展为沟沟相通,排涝防渍及淋盐效果明显的条田沟网系统。②暗沟排水,是在地下埋设渗水排水管道以排除土壤水盐和降低过高的地下水位。修筑暗沟的材料,一般多用陶土管、石碴水泥管、波纹塑料管、瓦管等,也有就地取材,以不同大小的卵砾石和粗砂填充而成,还有末级毛沟用砖瓦构成暗道者。暗沟排水工程的优点是不占土地,无需修建桥涵等建筑物,有利于耕作,可较少地受地面坡降的影响,排除土壤水盐和降低浅层地下水位的效果较好。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难于检查维修,排除地面沥涝水缓慢。③竖井排水,也叫垂直排水,即通过打井提取地下水,使浅层地下水位降低。在平原盐碱地区打井,不仅能降低地下水位,除涝防盐,在淡质和低矿化(<2克/升)地下水条件下,同时还可以利用井水灌溉洗盐。利用机井灌排,对综合防治旱、涝、盐碱灾害具有明显效果。

冲洗

对干旱地区大面积成片分布的盐土,需引水专门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而后才能利用。因此,在大面积开垦盐碱荒地时,要精心设计规划灌排系统,采取大额水量冲洗土壤盐分。试验和设计冲洗定额,大多参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盐渍土水利改良措施

式中:M为冲洗定额(米3/公顷);m1为冲洗前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所需水量(米3/公顷);m2为冲洗时排出土壤盐分所需排盐水量(米3/公顷);E为冲洗期内蒸发水量(米3/公顷);P为冲洗期内可利用的降水量(米3/公顷);E、P可根据当地气象资料统计估计,m1按下式计算:

盐渍土水利改良措施

式中:h为冲洗计划层深度(米);r为冲洗计划层的土壤容重(吨/米3);β1为冲洗计划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干土质量%);β2为冲洗前冲洗计划层的自然含水量(干土质量%)。

m2为冲洗定额的主要组成部分,按下式计算:

盐渍土水利改良措施

式中:S1为冲洗前冲洗计划层土壤含盐量(干土质量%);S2为冲洗后冲洗计划层土壤含盐量(干土质量%);K为排盐系数(千克/米3),为排出每立方米水中含盐量千克数;其他符号同前。

冲洗季节一般以夏季为好。在垦殖利用过程中,如果土壤返盐严重,作物出苗受到抑制时,则需进行重复冲洗。

灌溉淋盐

盐渍土地区,灌溉除了供给作物需水外,还要淋洗盐分,冲淡土壤溶液浓度。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及调控土壤水盐动态等方面的研究,大多应用渠沟系统进行自流和提灌以及机井提灌。喷灌、沟灌、浸润灌溉和滴灌等也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在规划设计灌排系统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尽量做到多种水源,合理调度利用,通过不同组合形式的井、沟、渠、坑塘等水利设施,综合运用排、灌、调、蓄、补等各种措施,合理调节地面和地下水资源时空余缺,调控灌溉用水量和地下水位及水盐动态变化,并在土体中形成地下水库,将大气降水、地上水、土壤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相互补充,达到旱、涝、盐、碱、咸的综合治理,它标志着中国水利土壤改良工作的新进展。

放淤

引用含沙量大的河水进行淤灌,是一个变水害为水利,综合利用水沙资源改良利用洼涝盐碱地的有效措施。放淤既可淋压土壤盐分,又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还能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同时,能增厚粘质土层、抬高地面,相对降低地下水位等良好的综合改良效果。为了保证放淤质量,必须重视放淤技术、放淤时期、规格要求等,以山东、河南等地引黄放淤为例,放淤地块以30~35公顷为宜,围堤要牢固,进水口置于放淤地块末端低处,撤水口置于放淤地块之高处,两者均要设置闸门,引水自低端进入围堤,水流缓慢,可使淤泥较均匀沉积,引水放淤水深在较高地形处不浅于1米,围堤高于水面不小于50厘米;引水放淤在7~9月黄河水含粘粒多时进行为宜,切忌堤破跑水,避免功亏一篑,视放淤水情和泥沙沉积变化,随时调节退水闸门栏板高度至略高于上层清水与下层浑水交界处,以保证泥沙充分沉淀。粘质放淤土层厚度不能小于30厘米,地下水位不能浅于150厘米,可使土壤不再返盐。

种稻

是中国改良盐渍土的传统经验,是改良与利用结合的好方法。由于种稻期间经常淹灌和换水,等于长期进行冲洗,在排水良好的条件下,种稻还可淡化地下水(见放淤种稻)。滨海地区改良试验表明,当地下水矿化度淡化到1~3克/升,淡化层厚度大于1.5米,或土壤含盐量降至0.1左右时,即可转为水旱轮作。通过水旱轮作,改良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促进作物增产。

围埝蓄淡

是中国农民改良利用盐渍土的传统经验之一。在季节分明,雨量比较集中的季风性气候地区,尚无灌溉条件的盐碱地上修筑10~16.6厘米高的低矮土埂和腰阡,等高平整地面,拦截地表径流,蓄积雨水,有利于加强土壤淋盐,促进作物出苗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