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在中国境内分布面积大,具有一定地理发生特点和重要生产意义的各类土壤的总称。中国土地辽阔,从南到北温度逐渐递减;从东南到西北水分状况逐渐变干。从海拔高差而言,我国西南边境有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拔起,从高山雪线逐级而下,有青藏高原(海拔3600~4200米),中甸高原(海拔3100米),云南高原(海拔1800~2200米),贵州高原(海拔1050米),再向东主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地区、逐渐夷平。

在中国境内分布面积大,具有一定地理发生特点和重要生产意义的各类土壤的总称。中国土地辽阔,从南到北温度逐渐递减;从东南到西北水分状况逐渐变干。从海拔高差而言,我国西南边境有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拔起,从高山雪线逐级而下,有青藏高原(海拔3600~4200米),中甸高原(海拔3100米),云南高原(海拔1800~2200米),贵州高原(海拔1050米),再向东主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地区、逐渐夷平。中国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有多列东西向横列的高大山系,以秦岭作为自然分界线,南、北方自然资源有明显差异。此外,还有很多高度不等的山地,坡度和缓的丘陵。这些条件的明显分异,使得中国土壤类型十分复杂多样。众多的土壤类型就有多种植被类型,是农、林、牧及土、特、名、优产品的生产基地,由于土壤性状的差异,土壤宜耕适种特性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土壤的明显差异就成为挖掘土壤生产潜力、发展生产和养育更多人口的基础。

铁铝土纲

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区,土壤经不同强度的脱硅富铝风化作用,不同程度累积游离铁铝。土色呈红或黄色,土壤盐基不饱和,存在1∶1型及一些2∶1型粘土矿物,pH4.5~5.5。主要土类如下:

砖红壤

形成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下,是强烈富铝化的土壤,粘粒中的游离铁占全铁量的80%,粘粒硅铝率约1.6,粘土矿物以高岭石、赤铁矿及三水铝石为主,生长橡胶与多种热带作物,水稻每年可三熟。

赤红壤

形成于南亚热带季雨林下,脱硅富铝化过程次于砖红壤,粘粒硅铝率为1.7~2.0,生长龙眼、荔枝、香蕉及多种亚热带果品。

红壤

形成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常绿阔叶林下,属于中度脱硅富铝风化土壤,粘粒中游离铁占全铁量的50%,均质红色、底层可见红、白、黄相间网纹。为柑橘、竹木及茶、油桐、生漆产地,水稻年可两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阔丘陵低山区,面积很大。

黄壤

发育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下,多见于海拔700~1000米山地,富含水合氧化铁(针铁矿),呈黄色,中度富铝风化产物。有的含较多的三水铝石,有机质含量高。多为林地,是中药材与食用菌产地。

淋溶土纲

发育于湿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以至寒温带森林植被下,土壤中游离碳酸钙已遭到充分淋洗,粘粒在剖面中明显下移,形成粘淀层,因热量与植被条件差异,可发生不同的附加过程,形成不同的淋溶土类型。

黄棕壤

发育于北亚热带暖湿气候落叶阔叶林下,粘化特征明显,同时还有弱富铝风化过程。B层粘粒硅铝率约2.5,铁的游离度较红壤类低,多为林地,不少已耕垦。

黄褐土

气候、植被与黄棕壤同,发育于细粒黄土母质。土体无游离碳酸钙,粘淀过程明显,心土、底土有时呈粘盘状。粘粒硅铝率3.0,pH6~6.8,底层7.5。较深层的底土仍可见圆形石灰结核,盐基饱和度由表层向下逐渐趋向饱和。

棕壤

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落叶阔叶林下,大部分已种植旱作。具硅铝风化特征,为粘化的棕色土壤,盐基充分淋洗,pH5.5~6.5。山地多森林,丘陵平原多生长旱作与干鲜果类作物。

暗棕壤

温带湿润区林下发育,土壤冻结期长。A。层有机质含量高,具明显有机质累积和弱酸性淋溶,铁铝轻度下移,B层呈棕色,盐基饱和度70%~80%,宜发展林业。

白浆土

形成于温带湿润区缓岗疏林草地,土壤质地上轻下粘。雨季上层滞水,还原性铁锰受漂洗,部分侧向移出土体,部分沿裂隙下渗,形成富于铁锰胶膜的粘淀层。表层有机质层下常见灰黄至灰白色白浆(漂洗)层,除陡坡地区外多数已发展旱作。

棕色针叶林土

寒温带针叶纯林下酸性淋溶、弱度发育的土壤,凋落物腐解后以富啡酸下渗,与铁铝络合下移。但由于冻结期长,冻层阻隔,溶性物质上移。B层呈棕色,盐基饱和度50%~70%,宜发展林业。

半淋溶土纲

中国暖温带半湿润区广泛分布。土壤游离碳酸钙下移,累积于心土、底土层,在热带亚热带山区,高山屏障,形成雨影区及焚风环境,土壤形成也属于半淋溶条件。此外,在石灰岩溶岩区的溶蚀风化过程中,不断有新生石灰加入风化壳土体中,因而土体中石灰的淋溶不彻底,还伴生粘粒的形成与累积,以上条件成为半淋溶土的共同性质。

燥红土

热带、亚热带干旱河谷及雨影区稀树草原的弱淋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呈红色,复盐基过程明显,交换性钙、镁占交换容量的30%或更大。pH6~7,有时可达7.5。多发展旱作,或种蔬菜。

褐土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旱生森林下发育的、具有粘化与钙质淋淀过程的土壤。土壤具淡色腐殖质层、粘化层和假菌丝状钙积层,盐基饱和,pH7~7.5。大部分丘陵阶地上的褐土,均已开垦为旱农地,亦为干鲜果品产地。

灰褐土

是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垂直带谱中积钙的森林土壤。表层有机质累积明显(可分落叶层与腐殖质层);中下部具有明显钙积层。广泛分布于内蒙、宁夏、新疆、甘肃等省区山地,植被以云杉、冷杉林为主。

黑土

形成于温带半湿润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具有深厚的均腐殖质层的、无石灰性反应的黑色土壤。剖面质地较粘重,有轻度滞水还原淋溶特征。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山前波状台地,与白浆土组成复域。黑土土体深厚,黑色均腐殖质层厚30~100厘米,表层有机质30~60(100)克/千克,质地较粘重,粘淀现象不明显,团粒、团块结构发育好,全剖面无石灰反应,无钙积层,有轻度滞水还原淋溶特征,结构体内有小铁锰结核与灰白色硅粉,交换性钙镁较多,盐基饱和度80%或以上,为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

灰色森林土

发育于温带森林草原下,具有深厚腐殖质累积层,并有弱度淋溶特征的土壤。暗灰色腐殖质层可厚50厘米,土壤内有铁结核、铁胶膜,结构体外有大量硅粉淀积。pH6~6.5,盐基饱和度70%~85%。分布于大兴安岭中部的森林草原过渡带。

钙层土纲

分布在中国大兴安岭以西,伸入内蒙古高原,土壤中均有明显的积钙层,在钙积层以上,可见不同厚度、不同数量的有机质累积。这与当地由东向西气候逐渐干旱、草原植被逐渐稀疏、形成干物质逐渐减少有密切关系,因而形成下列不同性状的钙层土类型。

黑钙土

发育于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下,生草过程强烈,旱季土壤水分不足,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受限制,故腐殖质层积累深厚(30~50厘米),表层有机质含量50~80克/千克,团粒结构良好。在土壤中易溶盐充分淋洗,钙镁亦向土体下部淋溶、淀积,形成钙积层。表层pH7.0,底土pH8~8.5。多为草原,宜发展畜牧业,部分已开垦发展旱作物。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南段东西山麓。

栗钙土

发育于温带半干旱气候旱生草原植被下,受水分不足限制,生草过程中等,腐殖质层厚度约30~40厘米,呈栗色,表层有机质含量15~45克/千克不等,自东部向西部递减。土壤剖面中下部具白色斑状钙积层,此层碳酸钙含量50~250克/千克。多为干草原,以发展畜牧业为主;东部较湿润,少数已开垦发展旱作物。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南部。

黑垆土

发育于黄土高原塬面上,具有深厚腐殖质层(大于1米),而有机质含量低(约10克/千克)。黑垆土土体深厚,碳酸钙含量从表耕层开始可达80~100克/千克,以下增至120~140克/千克,2米深处的钙积层中可达150克/千克,多以假菌丝状淀积为主。多为旱耕土壤。

棕钙土

是温带干旱气候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上部浅棕色,腐殖质层薄,15~30厘米处出现灰白色钙积层,地表多砂砾化,有微度发育的多角形裂缝和薄层结皮,生长黑色地衣,质地较粗。粘粒含量低,仅8%。有机质含量5~10克/千克,钙积层碳酸钙含量因地区而异,变动在100~400克/千克之间。土体均含少量盐分。石膏聚积于中下部。本土广泛分布于内蒙高原西部。

灰钙土

发育于暖温带荒漠草原条件下的土壤。母质主要为黄土,地表常见微弱裂缝与薄结皮,腐殖质扩散而不集中,有机质含量低,结构性差。质地均匀,不含砾石。粘粒含量可达8%~20%。因受弱季节性淋溶,故易溶盐类、碳酸钙与石膏淋溶较弱,钙积层层位较高,一般从15~30厘米开始,厚20~30厘米,其中碳酸钙含量120~250克/千克,以假菌丝状、斑点状为主。剖面下部有石膏及易溶盐类。一般发展牧业。

漠土土纲

中国西部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气候极端干旱,为著名的戈壁沙漠区。植被属小半灌木、灌木荒漠类型,多为肉质、深根、耐旱种属,呈稀疏单丛分布。地表有孔状结皮及片状层、黑色漆皮、砾幂、石灰、石膏、易溶盐类呈表聚或分层聚积。由于地区性差异,有下列土类:

灰漠土

漠土中开始出现石灰表聚及石膏、易溶盐聚积、有孔状结皮及片状层发育良好的土壤,主要见于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石灰在表层10到50厘米之间和100厘米以下,分两层聚积。石膏聚积于50到100厘米间,含量20~140克/千克;易溶盐类聚积于40厘米以下,在石膏层之上,总盐量大于10克/千克,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有时含有少量苏打。

灰棕漠土

温带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土壤。地表砾质化明显,亦见砾幂和黑褐色结皮。表层为发育良好灰色干面包状薄结皮,有机质含量不到5克/千克,其下为褐棕色紧实层。石灰表聚明显,表层含量最高,向下急剧减少。石膏层中石膏含量可达200克/千克以上,易溶盐聚积与石膏聚积一致。主要见于准噶尔盆地及将军戈壁和纳敏戈壁。

棕漠土

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下发育的具有明显盐盘层的漠土,地表通常为成片黑色砾幂、石砾与碎石含量高的表层,有发育很弱的浅灰色孔状薄结皮,下为3~8厘米的红棕色铁质染色层,细土粒较上层多。其下为石膏层,石膏含量高达300克/千克。再下为黑灰色硬盐盘层,含盐量300~400克/千克,整个土壤层厚度仅40厘米,这类土壤常与砾质戈壁相邻接。

初育土纲

土壤发育幼弱,未见可诊断的成土特征,具有明显母质性状的幼年土壤。它可发育于岩石风化物,或土状运积的地质形成物上。

黄绵土

黄土母质直接耕垦形成的土壤。该土原来发育微弱,加上开垦后表土常遭侵蚀,因而不论土壤色泽、质地、矿物组成、结构均与母质相近。由于黄土松软、养分含量丰富,耕翻后即可耕种,只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仍可获得一定的农、林、牧产品。

紫色土

亚热带湿润地区由紫色岩类风化而成的A—C型土壤。其理化性状受母岩影响明显,由于母岩物理风化强烈,富含矿质养分,肥力较高,风化成土后的薄层土壤即可开垦利用,种植农作物,是中国四川等省的重要旱作土壤。

风沙土

发育于风成沙性母质的土壤,成土时期短暂,无明显发生层,荒漠、草原、海滨与北方平原中的风沙土在性状上有明显差异,在开发和利用上亦不同。

石灰(岩)土

发育于湿润地区石灰岩风化物上的幼年土壤。因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差异,有富含腐殖质、粘质、团粒结构良好的黑色石灰土;也有呈棕色、红色、含游离碳酸钙的棕色石灰土及红色石灰土。

磷质石灰土

热带地区海洋中岛屿石灰质珊瑚礁风化物上发育的幼年土壤。因热量充足,雨量丰富,植被繁茂,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高达50~100克/千克,土壤中硅、铁、铝含量极微,而以钙、磷为主。

石质土及粗骨土

分别为A—R型与A—C型的幼年土壤。由于土壤侵蚀严重,岩层或母质层裸露地表,土层极薄,土体内含多量风化碎块者为石质土,而与母质层在色泽与性状上基本相近者为粗骨土。这两类土壤常与发育好的土壤相间存在。在严重侵蚀的古风化壳大片裸露处有较大面积存在,地表仅生长稀疏草类,表层下即为母质或母岩层。

半水成土纲

土壤下部受地下水的浸润,有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过程的土壤类型,均属半水成土壤。

草甸土

具有生草腐殖质累积过程形成的均腐殖质层,兼有地下水浸润作用和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形成的锈色斑纹层的土壤,母质多冲积物,一般见于平原中;在干旱、半干旱矿化地下水地区常形成不同类型的盐化土壤,多开发作农耕地与放牧地。

潮土

发育于近代河流冲积物,有地下水浸润作用和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并经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耕层分异明显,心土、底土层有锈色斑纹,都用作农耕地,或栽种蔬菜、果树。

林灌草甸土

发育于漠境胡杨林、红柳林和草甸草本植物下,具有有机质累积、氧化还原与盐化过程的土壤。

水成土纲

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有季节性淹水,长期处于嫌气还原状态,土层中含有亚铁等还原性物质,有明显潜育层的土壤。

沼泽土

长期积水,生长喜湿植物,有机质累积与还原过程强烈,形成具有蓝灰色潜育层的土壤。上部常为腐泥层或薄泥炭层,有些地区有盐化特征。

泥炭土

具有厚50厘米以上泥炭层的土壤,因沼泽植被、水分状况和分解程度的不同,可再分出多种类型。

盐碱土纲

具有明显积盐过程和碱化过程的土壤类型。盐碱土含有危害植物生长的盐、碱和一系列不良土壤性状,改良后才能发展农业生产。

盐土

土壤进行积盐过程,表层易溶盐量达6克/千克(氯化物)或6~20克/千克(硫酸盐)时,即达到盐土阶段。按盐分组成不同,盐土可进一步区分为硫酸盐盐土、氯化物盐土以及混合盐盐土。按盐分发生来源和附加过程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草甸盐土、滨海盐土、洪积盐土、残积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等类型。

碱土

土壤含盐量不高,吸收性复合体中的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15%以上的土壤。碱土呈强碱性,土粒分散,土体板结坚硬,物理性质恶劣。因生物气候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草甸碱土、草原碱土、荒漠碱土、镁质碱土等类型。

人为土纲

受长期人为生产活动深刻影响,具有明显区别于自然土壤的发生特征的土壤,均属此土纲。

水稻土

由于长期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过程、周期性氧化还原交替及淋淀过程条件下,使原来的土壤(母土)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形成一些新的发生层,如淹育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和潜育层等。因母土和人为活动条件有差异,水稻土的发生层次可以不同,或有2~3个发生层,或有4~5个发生层。水稻土的层次性状影响其水、肥、气、热状况,肥力差别甚大。

灌淤土

长期引灌含高量泥沙的灌溉水,结合耕作施肥条件,形成灌淤层厚度大于30~50厘米的土壤,灌淤土已改变了原被埋藏土的性状。

灌漠土

干旱荒漠地区长期引灌坎儿井等含低量泥沙的灌溉水,结合耕作施肥培育的土壤。灌漠土的灌淤层较灌淤土的稍薄,但在长期灌水、施肥、盐分淋移条件下,已改变了原来的漠土性质,形成新的土壤性状。

高山土纲

在高山区和青藏高原超出森林线以上广大原面的世界第三极地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些特殊土壤类型。根据高寒地区寒冻风化强度、干旱程度、植被类型、有机质积累及腐解程度的不同和是否存在砾幂、漆皮、孔状结皮等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高山草甸土(草毡土)、亚高山草甸土(黑毡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高山寒漠土等不同土类。